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三峡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注]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解释下列句子加着重号的词。

(1)哀转久 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十二峰者不可见 悉: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有写水流湍急的,有写水清澈的。选择与“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不同的一句是(  )。

A.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C.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消失(2)全,都

2.B

3.(1)即使乘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它快。

  (2)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

4.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段描写的巫山及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

5.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意对即可)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无数的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地、正当地引起了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惟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我们以后会论述到。但是要把像啄木鸟那样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的情形,它从某几种树木吸取养料,它的种子必须由某几种鸟为它传播,它的花雌雄分开,绝对需要借某几种昆虫的帮助,把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上。如果说这种寄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乙〕如果认识到我们极不了解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许多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关于物种和变种的起源至今还有许多不能解释这一点,就没有人会觉得奇怪了。谁能解释为什么同一物种分布得广远而且繁多,而另一个近似物种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然而这些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他们决定着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生物现在的安全,并且我相信也决定着生物未来的命运和变异的趋向。关于世界上无数生物在许多已往地质时代里的相互关系,我们所知道的就更少了。虽然有许多情形至今还不清楚,并且将会在很长时间内还弄不清楚,但是经过我能做到的精细研究和冷静判断,我毫不怀疑地主张,许多自然学者直到最近还保持着的和我以前所保持的观点——每一物种都是被独立创造的观点——是错误的。我充分相信,物种不是不变的,那些属于所谓同属的生物都是另一个并且一般是已经绝灭的物种的直系后代,这与任何一个物种的公认的变种是该物种的后代,是同样的情形。而且,我相信“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独一无二的手段。

1.对于〔甲〕段文字最后写到啄木鸟、槲寄生一段材料的理解,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达尔文认为,一般自然学者把环境如气候、食物等当作惟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也可算是正确的。

B.文章以槲寄生为例,说明植物的构造与它和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的形成不能仅仅归因于某一个方面。

C.若只以外部环境、植物习性的影响以及它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植物的构造和相互关系,必然是不合理的。

D.研究啄木鸟、槲寄生同研究其他生物一样,对它的结构以及它和其他生物的关系难以做出合理的解释。

2.从以上文字可知作者关于物种起源的基本观点有几个,分别是(     )

A.⑴物种是神创造的

B.⑴物种是神创造的⑵同时物种自己也在进化

C.⑴创造论是错误的⑵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⑶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异的最重要条件

D.⑴物种的种是不变的

3.根据上文内容下列推测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的种属间分布的多少关系是不重要的。

B.生物间的种属分布关系是决定生物的现在和将来的命运,以及变异的趋向的。

C.对于生活在过去的地质时代的无数生物的相互关系,达尔文已经弄明白了。

D.达尔文曾经相信过创造论,并且一直都相信。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