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材料一 2009年12月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闭幕,会议对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原则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但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责任、资金支持和监督机制等议题上分歧严重,会议只达成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材料二 中国主张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强调加强国家间的沟通,主张通过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50%,并声明: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1)材料一体现哪些《政治生活》的道理?(8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中国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张的依据。(10分)

(3)作为公民,我们在构建“低碳生活”中应把握哪些原则?(6分)

答案

(1)①联合国名义召开气候变化大会,体现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及其对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的高度关注。)(2分)

②会议对气候变化问题讨论的结果,体现了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2分)

会议对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问题达成广泛共识,体现了共同的国家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2分)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责任、资金支持和监督机制等议题上分歧严重,体现了在减排问题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存在利益的对立。(2分)

(2)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在气候变化等国际化问题上,我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③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我国本着负责态度,自主确定减排目标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④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我国政府的温室气体的排放目标是根据中国国情的自主行为,说明了我国处理国际问题自主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我国政府主张通过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不附加任何条件,说明我国政府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每小点2分,共10分)

不定项选择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