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分) 材料一:《某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描绘了该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部分)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民营企业(绝大多数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农民工需求很大)出现了“用工荒”,一些企业难以找到所需的农民工。 “用工荒”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三位同学对此各抒己见。小张认为,“用工荒”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一定程度上“慌”了企业,企业和政府都应高度重视。小王认为,“用工荒’与劳动力价格太低有关,企业只要大大提高工资,“用工荒”就能迎刃而解。企业也没有什么可“慌”的小周则认为,“用工荒”是市场运行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只要让“看不见的手”继续发挥作用,“用工荒”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请你谈谈提出上述目标的经济学依据。(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劳动和就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别评析三位同学的观点。(18分)
(1)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财政具有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③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④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12分)
(考生若从统筹城乡发展、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等方面作答,可酌情给分)
(2)①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企业招不到工人,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无法结合,不能创造财富,必然影响企业和地区经济发展。小张的观点有道理。(6分)
②企业提高工资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用工荒”,但企业不转变发展方式,就不可能持续提高工人工资。何况,企业要招到工人,还应为工人提供劳动安全、社会保障等。从根本上讲,解决“用工荒”的出路在于东部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小王观点不全面。(6分)
③在我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用工荒”是市场运行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市场机制对于“用工荒”的解决有重要作用,但市场有局限性,要更好更快地解决“用工荒”,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小周的观点是片面的。(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