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

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材料二:

“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止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

——盛宣怀奏请开办"德律风"业务的奏折(《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

材料三

由清政府投资,于1907年2月建立的上海电话局,是上海第一个由中国政府经办的电话局。上海电话局是以始于1902年的商办电话为基础组建的,它的开设,打破了自1882年2月上海出现外商电话公司以后,上海电话通信事业基本由外商垄断的局面。

——摘自上海档案信息网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驿传通讯的特点。(6分)

(2)材料二中的“德律风”是哪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2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通讯手段变化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通讯技术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10分)

答案

(1)驿站及从事驿务的人员多,耗费人力、物力较大。邮驿的种类较多。邮驿制度比较完善,组织和邮递速度达到很高的水平(6分)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2分)

原因:①西方的工业文明的冲击;

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③政府(清政府或民国政府均可)推动;

④中国人民聪明才智。

(答出3点即得满分,总分不超过6分)

(3)①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推动了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②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空间界限,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工作方式发生变化,提高了工作效率。

③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娱乐方式。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④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

⑤利用通讯技术犯罪(欺诈、虚假消息、信息泄露、散布谣言等)。不良信息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满分不超过10分)

本题以必修二的课标为依托。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

社会生活就是指社会日常生活。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方式可以理解为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

通讯技术的进步:采用电报、电话、计算机网络等媒体传输系统实现上述媒体信息传输的过程。

盛宣怀奏请开办"德律风"业务的奏折很多试题写成李鸿章

李鸿章曾赞叹一种叫做“德律风”的西方发明:“百度上搜

盛宣怀奏请开办"德律风"业务的奏折

多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