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办公楼,柱距均为8.4m。由于两侧结构层高相差较大且有错层,设计时拟设置防震缝,并在缝两侧设置抗撞墙,如图1-6(Z)所示。已知:该房屋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建筑安全等级为二级。A栋房屋高度为21m,B栋房屋高度为27m。

已知:A栋房屋的抗震等级为二级,A栋底层中柱KZ1的柱净高Hn=2.5m,柱上节点梁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Mb=360kN·m,柱下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Mc=320kN·m,反弯点在柱层高范围内,柱轴压比为0.5。试问,为实现“强柱弱梁”及“强剪弱弯”,按规范调整后该柱的组合剪力设计值V(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1.柱上节点上、下柱端的弯矩设计值按平均分配。2.

A.390

B.430

C.470

D.530

答案

参考答案:A

解析:

已知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二级,根据《抗规》第6.2.2及第6.2.3条,根据《抗规》第6.2.5条,η=1.3

【命题思路】

“强柱弱梁”及“强剪弱弯”是抗震设计中两个重要的概念,但由于电算的普及,有的结构工程师对如何实现这两条要求还不太清楚。本题通过一个简单的题目,让考生熟悉掌握“强柱弱梁”及“强剪弱弯”的具体实施过程。

【解题分析】

1.“强柱弱梁”是针对框架柱的弯矩调整,“强剪弱弯”是针对框架梁、柱的剪力调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提高了框架结构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同时,框架结构柱的剪力增大系数随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提高而提高。求解本题的关键就是确定框架柱端的弯矩增大系数和柱端剪力增大系数。解题过程是:先考虑“强柱弱梁”把柱上端弯矩放大,同时放大底层柱下端弯矩,而后考虑“强剪弱弯”用增大后的柱端弯矩和柱剪力增大系数求解柱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

2.本题中已明确KZ1为中柱。若为角柱,还需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6.2.6条:“一、二、三、四级框架的角柱,经本规范第6.2.2、6.2.3、6.2.5、6.2.10条调整后的组合弯矩设计值、剪力设计值尚应乘以不小于1.10的增大系数”。

3.本题的已知条件中特别指明“柱轴压比为0.5”,因为对于轴压比小于0.15的柱,包括顶层柱在内,因其具有比较大的变形能力,可不满足上述柱端弯矩增大的要求。

4.错误解题情况

1)柱端弯矩增大系数或柱剪力增大系数取值错误。

与2001规范不同,上述两个系数应根据抗震等级和结构类型(是否框架结构)选用。

2)柱端弯矩没有经过“强柱弱梁”的调整;

3)柱上节点的弯矩设计值未进行上、下柱端的分配。

本题中,柱上节点经柱端弯矩增大系数调整后的∑M为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节点上、下柱端各自的弯矩设计值还应按节点上、下柱的弹性分析结果分配。提示中已明确给出分配原则。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何厌之有

C.群臣侍殿上者

D.君安与项伯有故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邻?陪:增加

B.朝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C.又欲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乱易整

B.越国鄙远

C.焉用亡郑陪邻

D.阙秦利晋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国,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小题5:翻译题(6分)

(1)敢以烦执事

(2)因人之力而敝之

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