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之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jí):书籍。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hāo):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

(1)笈从师_______

(2)夫人之好学,死犹存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短文给你什么启示,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背(2)即使

2.人如果不好好学习,那么靠什么成就事业?

3.勤奋学习,才能成功。

问答题

案例:
材料1:我国烟草国有企业与世界领先的跨国烟草公司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这些跨国烟草公司普遍是由个人股东为主组成的公司,从委托代理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跨国烟草公司能够比我国的国有烟草部门更好地解决委托代理问题。(1)我国烟草部门多层代理关系与较高的代理费用与个人股东为主组成的公司制委托者与代理者各种关系的相对直接性、简洁明确性相比,我国国有烟草部门的多级委托关系表现为间接性、多层性、复杂性且协调关系繁琐。(2)代理关系选择非市场化,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跨国烟草公司中,委托与代理关系完全是通过市场自由选择而形成的,因而,股东与代理人关系的形成可以以市场契约的形式形成无数种自由组合,且经常处于动态的调整与优化状态。而我国国有烟草部门的国有产权代表实质上处于代表国家(委托人)利益的代理人地位,他们既不具备私人股东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机,又无自主支配资产转让的实际权力,因而在选择代理人(经理)和约束经理行为时,难以借助市场化自由契约特征,或多或少地倾向于行政手段。
材料2:中国工业企业跨国并购的第一个“吃螃蟹者”是首钢集团。1988年,首钢集团收购美国麦斯塔工程公司70%股份,1992年首钢集团用1.2亿美元收购秘鲁铁矿。万向集团历经1995年到2001年的谈判,才在价格最低时成功收购美国上市公司UAI。海尔集团1991年开始产品出口到欧洲,秉承“先有市场再建工厂”的原则,1996年开始在发展中国家建厂,1999年到美国建厂,派往美国的人员先在菲律宾工厂锻炼。在此基础上,2001年6月19日海尔集团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所属的一家冰箱厂,这是中国白色家电企业首次实现跨国并购。
材料3:印度制药公司、生产非专利名药物的Indoco制药公司计划收购一家欧洲非专利名药物生产企业,预定耗资500万英镑。
Indoco制药公司计划通过收购和扩展来扩大其在印度和海外的业务。目前,正在谈判中的项目有两个,一个在法国,一个在英国。这些市场对印度企业都比较有利。Indoco制药公司已经在英国有了一个全资公司,该公司在2004~2005财政年度欧洲销售计划达到1.50亿卢比。
Indoco制药公司购买了Solvey制药公司的产品Karvol Plus吸入剂,用于治疗感冒和充血。该药在印度的年销售为6000万卢比(130万美元),公司计划在2~3年内,销售增加1倍。Indoco制药公司自己的同类产品Febrex Plus年销售达到3.50亿卢比。该公司在印度抗感冒和咳嗽市场居前三位。

厂商的增长方式有哪些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素书之美(有删节)

刘心武

还记得四十多年前的那一天,坐在素净的窗下,读一本素净的书。坐的是朴素的竹椅,窗外是刚谢了秋叶的素枝,连泻进窗内的秋光也那么素净,读上几页,便闭目遐思一阵……唉,那是多么值得怀念的一幅青春读书图!

还记得,有一回读的是屠格涅夫的《罗亭》,算是长篇小说,但并不怎么厚,平明出版社刊印,繁体字竖排,里面没有插图,封面就是全白的底子上,中间一个比例相宜的竖起的黑色长方形,当中再反白显示出“罗亭”两个宇。当时平明出版社出版了一大批那样的文学书籍,原创的、翻译的全有,全是那样的装帧方式,真个是非常的素净。读那样的书,心灵似乎被无形的拂尘轻柔地除秽,被托举到一种素净高尚的境界。

我们都懂得,书之所以能令人感动或有所感悟,关键在于其文本,就像一个人,我们之所以认为他好,关键在其内在品质一样。但是,“人靠衣裳马靠鞍”,书也有个包装的问题,到现在,一般读者也都懂得,一本书不但应该内容好,形式上也应该好,这形式包括方方面面:开本、用纸、封面设计(包括封底、书脊、勒口、书裙等的设计)、扉页(包括套封)的设计、目录版式、序跋版式,最重要的是内文的版式—-版心大小、字号、行距、天地留白……

文学书可以有插图,也可以无插图。无插图的文学书只要文字好,读起来是“此时无图胜有图”的。上世纪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过一套文学名家在1949年以前创作的小说选本,封面非常之素净,一度是全绿底面,后来干脆全白底子,上面一行大字标明某某小说选,下面一行小字是出版社名称,里面全无插图,但多数都编选得十分精当,像我精读过的《吴组缃短篇小说选》,里面《簏竹山房》等篇,其文字所唤起的想像,岂止是图画,简直是电影,随着阅读,全景、中近景、特写、大特写、反打镜头、摇拍……那感觉竟接踵而至,甚至仿佛有音乐、时起时停地伴随其中,那样的文本,配上插图反而令想像力梗阻了。

眼下中国的出版非常繁荣,文学走向了多元,文学书从内容到包装已是乱花迷眼的局面,所谓进入了“眼球经济”阶段,要想刺激消费者掏钱来买,首先必须令其“夺目”。为达到“夺目”效果,已有“无图不成书”的趋势。图文并茂当然是好事,但不要走向“无图不成书”的极端。文学书籍里,应该有一元是素净派,这样的文学书从外到里都可以是无图的,然而又是从形式上看也富有美感的。

素净的文学书现在成了稀缺的商品。进到书店,满眼花花绿绿,不光是文学书籍,几乎绝大部分书都是浓妆艳抹。浓艳当然也是一种装束风格,不可或缺,但一味地追求珠光宝气,以至于令人见色不见心,这样可不好。现在有的文学类书籍追求页页配图,而且追求配彩图,图很夺目,文字被排成小号,还常常被印在衬色上或做成反白,看起来特别费劲,已经很难说是图文并茂,应该算是彩图压迫文字,整个儿弄成了画蛇添足。也有的书,配的图大体不差,印制可谓达到国际水平,但我翻阅之中,因图过多,很快产生出审美疲劳。至于乍看金玉耀眼,细翻错字连篇、图文杂凑的新书,那就更让人倒胃蹙眉了。

有人告诉我,凡书必有图的编辑出版风气,是从境外流入的。真是这样吗?我无从做普遍考察,抽样调查也难。但就我有限的见闻而言,只觉得尽管当今世界上图文并茂的书的确是非常多,却也仍有不是很少的素净书在陆续地面世,而且销路也未必就比花花绿绿、大量配图的书差。

“当今读者多爱图”的说法也许有一定道理,成人漫画也已经在我们的书店里露面。文字是青菜,图画是冰激凌,有兼而爱之的,有只爱冰激凌的,但青菜也仍有人偏爱吧。以中国读者基数之大,爱青菜的即使不是多数,那数目也应该非常可观,足以托起一个可以良性循环甚至可以稳赚的市场。

在我的藏书里,几十年前的一些素书,是最视若珍宝的。素净的环境里,以一颗去除躁气戾气的素净心,享受素书之美,真乃人生头等乐事。

小题1:作者笔下的“素书”有哪些特点?(6分)

小题2:文中所说的“素书之美”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谈谈你的理解。(6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把文字比作“青菜”,把图画比作“冰激凌”?谈谈你的理解。(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