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11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室里收集了一些溶质为FeSO4和CuSO4的废液,想从中回收金属铜和硫酸亚铁溶液,设计了如下方案:

(1)步骤Ⅰ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步骤Ⅱ中所加试剂Y的名称为         

(3)加入过量X的目的是                                  

(4)步骤Ⅰ和Ⅱ中都有过滤操作,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                     

(5)步骤Ⅱ中经过过滤、洗涤、干燥可以得到纯净的金属铜,洗涤时检验金属铜是否已洗净的方法是                                         

答案

(1)Fe+CuSO4===Cu+FeSO4(2分)(2)稀硫酸(1分)

(3)使CuSO4完全转化为FeSO4(2分)

(4)漏斗 (1分)  烧杯 (1分)  玻璃棒(1分)(不分先后顺序)

(5)取最后洗涤液少量,滴加适量氯化钡溶液(或硝酸钡溶液、氢氧化钡溶液),若无沉淀产生,则证明金属铜已洗净(3分)(不写现象扣1分)

解答类似的题目要从实验要达到的目的来入手思考,由于目的是获得铜单质和硫酸亚铁,所以需要将铜离子转化为铜单质,而溶液中需要的是硫酸亚铁而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所以加入的能够将铜离子转化为铜单质的只能是单质铁.以及实验仪器,和实验基本操作进行解答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体部分,完成问题。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试根据选文的内容写出该新闻的导语部分(不超过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详述了东、中、西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试筛选关键信息,简述该新闻为何先写中、西路军渡江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在叙述西路军渡江情况时,插入了两方面的评论,解释了我军所遇抵抗为何“甚为微弱”。这两方面评论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对文中的一句话作了修改,试从比较原句和改句中加粗词的不同含义入手说说原句为什么胜过改句。

原句: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改句: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文字是当时的前线记者阎吾写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中的一个片断,试把它和上文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说说两文区别在哪里。

  21日黄昏,江北某地(在安庆、芜湖间)解放军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怒吼,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大小战船。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站满居民、民工和解放军指战员,大家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焦急地等候着。忽然,南岸上空飞起了登陆的信号弹,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战船继续从各港口涌出,加速向对岸驶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定项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