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月色入      木兰当
B.然终不山空人静  徐公不君之美也
C.时风铎      隔篁竹,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  道不通,已失期
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与之乘,战长勺
B.万钟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
D.其受之天也,贤材人远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A

3.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5.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比喻月光,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竹柏的影子。

6.月色美好;幽静。

(意对即可)

单项选择题

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潮,小的波澜总得跟着主潮的方向推进,跟不上的只好留在港汊里干死完事.战国秦汉时代的主潮是散文.一部分诗服从了时代的意志,散文化了,便成就了“楚辞”和初期的汉赋,这些都是时代的光荣.另一部分诗,如《郊祀歌》、《安世房中歌》、韦孟“讽谏诗”之类,跟不上潮流,便成了港汊中的泥淖.明代的主潮是小说,《先妣事略》、《寒花葬志》和《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采取了小说的以寻常人物的日常生活为描写对象的态度,和刻画景物的技巧,总算沾上了时代潮流的边儿,所以是散文家中欧公以来惟一顶天立地的人物.其他同时代的散文家,依照各人小说化的程度,也多多少少有些成就,至于那班诗人们只忙于复古,没有理会时代,无疑那将被未来的时代忘掉.以上两个历史的教训,是值得我们的新诗人牢牢记住的.四个文化同时出发,三个文化都转了手(指印度、波斯、希腊的文化传统发生了变化),有的转给近亲,有的转给外人,主人自己却都没落了,也许是因为他们都只勇于“予"而怯于“受”.中国是勇于“予”而不太怯于“受”的,所以还是自己文化的主人,然而也只免于没落的劫运而已.为文化的主人自己打算,“取”不比“予”重要吗所以仅仅不怯于“受”是不够的,要真正勇于“受”.让我们的文化更彻底的向小说戏剧发展,等于说要我们死心塌地走人家路.这是一个“受”的勇气的测验,也是我们能否继续是自己文化的主人的测验.(摘自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

对文末画横线的一句话理解正确的是_____.

A.中国文学应彻底地发展小说戏剧

B.中国文学要死心塌地的走别国文学的道路

C.在当前,中国的传统文学只有大胆地吸收小说戏剧等外国文学的营养才有前途

D.彻底地接受外国文学的影响就能保持自己作为文化主人的地位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