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探究某种家用制氧机的工作原理.

【提出问题】白色粉末和黑色粉末分别是什么?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吗?

【查阅资料】获得的资料有:

(1)过碳酸钠俗称固体双氧水,白色固体.过碳酸钠溶于水时,分解生成碳酸钠溶液和过氧化氢溶液.

(2)碳酸钠溶液不与二氧化锰反应.

(3)过碳酸钠遇热分解产生氧气和大量水.

【猜想与假设】根据资料和已学知识,得出猜想:

白色粉末是过碳酸钠,黑色粉末是______.

【实验验证】

实验装置实验主要过程

          (1)检验装置气密性.操作如下:先将导管伸入液面下,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到______,松开手后,导管口有液面上升、

  (2)在试管中依次加入二氧化锰、过碳酸钠和水,有大量气泡生成

(3)收集满一瓶气体.

            (4)检验气体.方法是______.

实验现象和使用制氧机的白色粉末和黑色粉末反应现象完全相同,证明猜想正确.

【实验拓展】

(1)小明根据资料,认为可加热白色粉末制取氧气(使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该实验需要的仪器有(填序号)______.下列序号的仪器名称是③______,⑦______.

(2)使用该方法制取氧气,加热时试管口应______.停止加热熄灭酒精灯前,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3)生活中的很多物质都可以进行家庭小实验.消毒用的双氧水,其成分为过氧化氢溶液,其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反应文字表达式是______.

答案

【猜想与假设】根据题中信息“过碳酸钠溶于水时,分解生成碳酸钠溶液和过氧化氢溶液”结合实验装置,黑色的粉末应是二氧化锰,生成的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气,故答案为:二氧化锰;

【实验验证】(1)结合装置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将导管伸入液面下,用手紧握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导管口有液面上升,则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故答案为: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4)因为在试管中依次加入二氧化锰、过碳酸钠和水,有大量气泡生成,根据题中信息可知生成的是氧气,氧气的检验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里,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证明是氧气,故答案为: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里,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证明是氧气;

【实验拓展】(1)由于反应物是过碳酸钠固体,反应需要加热,使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所以需用的仪器为:②③④⑤⑦⑧;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可知③是试管;⑦是集气瓶,故答案为:②③④⑤⑦⑧;试管;集气瓶;

(2)加热固体制取氧气,加热时试管口应 略向下倾斜,以防水倒流到试管底部炸裂试管;实验结束后,应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从水槽中撤出,以防水水槽里的水倒流到试管内炸裂试管,故答案为:略向下倾斜;将导管从水槽中撤出;

(3)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氧气的反应文字表达式是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故答案为: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排序题
单项选择题 共用题干题

患者女,51岁。2004年6月15日因"体检时胸片发现右下肺占位性病变2天"入院。入院后胸部CT示:右下肺占位性病变,周围型肺癌可能性大,不排除右下肺门淋巴结转移。纤维支气管镜见右肺下叶支气管开口处新生物,活检报告为"右下肺腺癌"。经完善术前检查后患者于2004年6月23日行右肺下叶切除术,术中探查发现肿瘤位于右肺下叶,大小约6cm×6cm×5cm,胸膜在肺表面有凹陷、皱缩,肺门淋巴结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并融合,右肺上、中、下三叶间裂完整。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病理报告为:"右肺下叶中分化腺癌,肺门淋巴结(7/9枚)、纵隔淋巴结(1/7枚)癌转移,支气管旁淋巴结(5枚)及支气管残端未见癌组织"。患者术后于2004年7月19日~10月21日行辅助化疗4周期,2004年11月13日~12月22日行放疗50Gy/25F,放疗结束后患者在门诊随访。2006年2月17日因声嘶行胸部CT示:纵隔淋巴结增多、肿大,转移癌可能。遂于2006年2月20日~7月31日行化疗6周期,复查胸部CT示: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遂停止治疗,门诊随访。患者2007年5月7日复查胸部CT示:双肺多发小结节影,考虑转移可能。遂于2007年5月11日起行分子靶向治疗至今,期间复查胸部CT示:双肺病灶明显缩小。患者既往无吸烟史。

对本例患者而言,最佳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是()。

A.索拉非尼

B.甲磺酸伊马替尼

C.吉非替尼

D.范得他尼

E.拉帕替尼

F.厄罗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