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耶?”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

(1)处江湖之远则忧君            其_________

(2)自数年之后                      是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予尝古仁人之心   不甚解

B.然则何时而耶    怏怏不

C.或请重法以禁    鸿鹄

D.不暇廉耻耳     温知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用重法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文中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1)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忧乐观。

(2)乙文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案

1.(1)他的

  (2)这

2.B

3.(1)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2)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4.(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选择题
问答题

案情:镇长黄某负责某重点工程项目占地前期的拆迁和评估工作。黄某和村民李某勾结,由李某出面向某村租赁可能被占用的荒山20亩植树,以骗取补偿款。但村长不同意出租荒山。黄某打电话给村长施压,并安排李某给村长送去1万元现金后,村长才同意签订租赁合同。李某出资1万元购买小树苗5000棵,雇人种在荒山上。
副县长赵某带队前来开展拆迂、评估工作的验收。李某给赵某的父亲(原县民政局局长,已退休)送去1万元现金,请其帮忙说话。赵某得知父亲收钱后答应关照李某,令人将邻近山坡的树苗都算到李某名下。
后李某获得补偿款50万元,分给黄某30万元。黄某认为自己应分得40万元,二人发生争执,李某无奈又给黄某10万元。
李某非常恼火,回家与妻子陈某诉说。陈某说:“这种人太贪心,咱可把钱偷回来。”李某深夜到黄家伺机作案,但未能发现机会,便将黄某的汽车玻璃(价值1万元)砸坏。
黄某认定是李某作案,决意报复李某,深夜对其租赁的山坡放火(李某住在山坡上)。
树苗刚起火时,被路过的村民邢某发现。邢某明知法律规定发现火情时,任何人都有报警的义务,但因与李某素有矛盾,便悄然离去。
大火烧毁山坡上的全部树苗,烧伤了李某,并延烧至村民范某家。范某被火势惊醒逃至屋外,想起卧室有5000元现金,即返身取钱,被烧断的房梁砸死。
问题:

如认定黄某放火与范某被砸死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可能有哪些理由如否定黄某放火与范某被砸死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可能有哪些理由(两问均须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