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安徽“六安王陵”发掘被列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墓地中出土了二千多年前西汉时期的青铜器、铁器、木器及丝织品等许多珍贵文物.

(1)如图中出土文物的原料不是用化学方法制备的是(填序号,下同)______,

属于合金的是______.

(2)考古人员还惊喜地在一个铜壶里发现了特殊的液体,闻起来有一股酒糟味.小明从分子角度分析:能闻到酒糟味,说明分子是在______.为了检测这种液体是酒,他提出了下面三种方法,你认为哪种较科学(填序号)______.

A.喝一口品尝      B.用交警使用的酒精测试仪测试       C.将其点燃

(3)请你分析:为什么出土的青铜器保存较好,而铁器却锈蚀严重?

______.

(4)为防止木质文物因失水过快而引起变形,可用结晶的方法让明矾晶体填充在木纤维中(明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操作方法是:将木制文物浸入明矾的______溶液中,待明矾溶液充分渗入后,取出冷却擦干即可.

答案

(1)丝织品不是用化学方法制备的材料.故填:C.

属于合金的是青铜器.故填:A.

(2)能够闻到酒精味说明酒精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填:不断地运动着.

用交警使用的酒精测试仪测试比较科学.故填:B.

(3)因为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容易生锈,所以出土的青铜器保存较好,而铁器却锈蚀严重.故填: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容易生锈.

(4)冷却热饱和溶液可以得到晶体.故填:热的饱和.

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了把《反分裂国家法》制定好,起草本法的工作班子认真研究了近几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关于对台立法的意见和建议,吴邦国委员长又先后主持召开了四个座谈会,分别听取了部分省市负责同志、法学专家和对台事务专家、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部分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意见,经过对各方面的意见进行汇总研究,草拟了《〈反分裂国家法(草案)〉征求意见稿》。

材料二:胡 * * * * 主持召开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及无党派人士座谈会,听取了对草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经对草案征求意见稿进一步修改,形成了《反分裂国家法(草案)》。

材料三: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认真审议了该草案,出席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全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草案)》。

结合材料回答:

(1)该法审议制定通过的过程体现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什么组织和活动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 * * 支持全国人大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这体现的执政方式是什么?中 * * 党为什么要坚持这种执政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分裂国家法(草案)》为什么要由全国人大制定并通过?制定并通过这一法律有什么重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