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实验室有一无色溶液的试剂瓶由于保管不当,其残缺的标签只剩下“Na”的字样,为了检验其中的成分,请你与小明同学一起进行实验探究:

[调查了解]获悉无色溶液的溶质是初中化学常用的碱或盐.

[查阅资料]获悉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氯化银和硫酸钡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实验探究]小明同学根据猜想,设计了实验进行验证,有关内容如下:

猜  想实验步骤可能的现象结  论
一、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用试管取少量样品,向其中滴入两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红色

酚酞试液无变化

猜想成立

猜想不成立

二、用试管取少量样品,向其中滴入适量硝酸,然后滴入硝酸银溶液溶液先没有明显变化,后出现白色沉淀.若与上述现象不同猜想成立

猜想不成立

三、用试管取少量样品,向其中滴入适量盐酸,然后滴入氯化钡溶液溶液先没有明显变化,后出现白色沉淀.若与上述现象不同猜想成立

猜想不成立

根据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的猜想二是______,如果猜想成立,白色沉淀的化学式为______.

(2)小明的猜想三是______,如果猜想成立,产生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小明的猜想一所述实验现象和结论是否正确?请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_.

(4)除了小明的三种猜想外,请你再补充一种,并验证你的猜想:

补充的猜想实验步骤可能的现象和结论

______

______

______

答案

[实验探究]:(1)根据实验步骤并结合实验现象可以知道,能够和硝酸银反应产生不溶于硝酸的沉淀为氯化银,故该猜想应该是该溶液可能是氯化钠溶液,那么白色沉淀为氯化银,故本题答案为:可能是氯化钠溶液; AgCl

(2)根据实验步骤并结合实验现象可以知道,能够和氯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盐酸的沉淀为硫酸钡,所以可以判断该猜想为该溶液可能是硫酸钠溶液,白色固体为硫酸钡,故本题答案为:可能是硫酸钠溶液;   BaCl2+Na2SO4═BaSO4↓+2NaCl

(3)根据猜想一所做的实验及现象可以知道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其溶液也能使酚酞变红,故猜想一的现象和结论不正确,故本题答案为:不正确,因为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同样能够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4)对于常见的钠盐除了上述的两种之外还有碳酸钠,所以在这里我们假设为碳酸钠溶液,然后利用氢氧化钙溶液来进行验证,故本题答案为:

补充的猜想实验步骤可能的现象和结论

可能是碳酸钠

用试管取少量样品,向其中滴加适量氢氧化钙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猜想成立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二十四桥何在

吴锡平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是晚唐大诗人杜牧的名作《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诗句。可以说,在所有歌咏扬州的诗词文赋中,要数这一首最为脍炙人口,也最广为人知。尤其是后两句简直成了扬州秀丽风景的一枚经典徽章。事实上,很多人也正是从这两句诗出发,溯源而上,认识二十四桥,认识瘦西湖,继而认识扬州的。可是,在那些纷至沓来徜佯陶醉二十四桥景区美妙优雅的景色中的天南海北客中,又有谁知道,杜牧这首几成绝唱的诗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悬疑千古的谜题:二十四桥所指为何?位居何处?岁月流转 ,和世间许多事物不知所终一样,事实上的二十四桥已经湮没在历史烟云的深处。如今来探究它的身世,只能借助各种各样的文字记载。检索那些历朝历代留下的关于扬州的诗词文章,二十四桥的身影频繁闪现,这其中对其的记载、理解自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顾盼之间,就和春日里的扬州一样“乱花渐欲迷人眼”了。细细梳理这些隐藏在纸本册页里的文字,大体可将其归纳为这样几种:

一桥说。最有力的佐证莫过于白石道人姜夔的那首著名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细细品味词中意境,当指一座桥无疑。与白石道人同处宋代的另外几位诗人,他们描写的二十四桥,亦可认为是指一座桥。如韩琦“二十四桥千步柳,春风十里上珠帘”;赵公豫“桥在大业间,今已倾圮”;吴文英“二十四桥南北,罗存香分”,等等。

二十四座桥说。这一看法最开始由北宋沈括提出。沈括作为我国北宋时杰出的科学家,以科学的方法、务实态度,在其传世名著《梦溪笔谈》之《补笔谈》中,对扬州的二十四桥逐一进行了落实,详细记载了二十四桥的桥名和地理位置。但有人指出,沈括列举出的桥,实际只有二十三座,其中下马桥出现两次。对一座规模并不太大的城市来说,有两座桥异地同名,可能性似乎不大,文中的两座下马桥,当是指同一座桥。因此,沈括的这一说法并不能让人信服,姑且存疑。

编号说。有人认为,二十四桥是扬州城里编号为二十四的一座桥。古代诗歌中常常出现编号桥梁,比如杜甫的诗句“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姜夔的诗句“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等。而在关于扬州的诗词中,此类的例子也确实不少,如唐代诗人施肩吾“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张乔《寄扬州故人》“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明人林章《送人诗》“不知今夜秦淮水,关到扬州第几桥?”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的友人姚世鲸也有“记取扬州郭,寻君第几桥”的诗句。这样的说法只是一种推测,或许当时的扬州有对桥梁进行编号的做法,但要说二十四桥是编号二十四的桥 还需要直接的证据。

泛指说。中国古代文化中对数字有一种虚指、泛指的用法,如“三生有幸”、“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三百六十行”、“七十二变”、“弱水三千”等等,这里面的数字并非确指,那么,二十四桥是不是也是用来泛指扬州的桥梁之多呢?只能说有这种可能,与编号说一样缺乏直接而确凿的证据。只是有人以杜牧好以数字入诗的事实提供了一个并不晓白的旁证。的确,杜牧的很多诗作中都出现了具体的数字,如《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村舍燕》“汉宫一百四十五,多下珠帘闭琐窗。”《洛中送冀处士东游》“四百年炎汉,三十代宗周;二三里遗堵,八九所高邱。”诸如此类,都是泛指和约数,扬州的二十四桥也极有可能如此。

以上几种说法各自自圆其说,谁也没有压倒对方的说服力,谁也无法推翻另一方的观点,因此二十四桥之谜也就一直无从定论。但身世的悬疑未决终不影响人们对二十四桥赋予众多绮丽的想象。

小题1:对“扬州秀丽风景的一枚经典徽章”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是杜牧诗作中最出色的诗句,历来“脍炙人口”。

B.“徽章”说恰如其分地描画出二十四桥拱形的特征。

C.诗句描绘的形象、意境是扬州风景秀丽的最典型的代表。

D.这是人们认识二十四桥、瘦西湖等扬州风景的真正原因。小题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

A.杜牧的几乎成为绝唱的诗句为后人留下了千古难解之谜。

B.只有借助各种各样的文字记载,才有可能对二十四桥的身世进行探索、研究。

C.梳理诗词文章中的文字,可以看到对“二十四桥”大体有四种解说。

D.“一桥说”“二十四桥说”“泛指说”还是有直接证据的。“编号说”缺乏直接确凿的证据。小题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白石道人姜夔的诗句比宋代另外几位诗人的诗句更能证明“二十四桥”原本是一座桥。

B.对二十四桥身世的记载理解众说纷纭,从侧面表明杜牧诗作的巨大影响力。

C.二十四桥之谜悬疑未决,各种论争尘埃未定,说明我们的考证学尚欠科学性和权威性。

D.千古而来,人们对二十四桥赋予众多绮丽想象,正是其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反映。

多项选择题 X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