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面对失业恐慌的种种危害,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治理失业的措施,坚守“堵”源与疏导的原则,尽量避免失业人数的增加,同时运用多种手段促进社会再就业工程的构建,安置社会上失业与无业的闲散人员。南京国民政府凭借 * * 的力量,在继承传统的救济失业方式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国家治理失业的方法,并诉诸于法理层面,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采用标本兼治的方法,发起了应对失业的社会运动。这种以国家为主导,社会各界纷纷响应的运动,改变了昔日社会民间势力为之奔走呼号、国家则持观望态度的尴尬局面。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协作下,增强了社会吸纳无业或失业人员的能力,为失业群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解决失业问题透视》
材料二 建国初期社会保障的相关法规
时 间 | 法 规 |
1950年 | 政务院颁布带有失业保障性质的《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 |
1950年 | 内务部颁布《革命工作人员伤亡褒恤暂行条例》 |
1951年 | 政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草案)》 |
1952年 | 政务院批准发布卫生部制定的《国家工作人员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国家工作人员公费医疗预防实施办法》、《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在患病期间待遇暂行办法》 |
1955年 | 政务院颁布《关于女工作人员生育假期的通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处理暂行办法》 |
1956年 | 政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女职工保护条例(草案)》 |
1957年 | 卫生部制定《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 |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治理失业的尝试,哪些是值得借鉴的?(4分)
(2)据材料二,评价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保障立法工作。(8分)
(3)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可以从“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的发展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2分)
(1)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力量的作用;继承传统的失业救济方式、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进行相关立法;“堵源”与安置结合;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标本兼治。(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
(2)社会保障立法涉及失业就济、就医、养老、生育、伤亡抚恤等方面,初步形成了我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2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调动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2分)但社会保障的面太窄,主要局限于国家工作人员;(2分)社会保障的内容有限,未涉及住房、教育等方面。(2分)(其他评价只要言之有理也可给2分,如主要为职能部门颁布的法规,并非国家立法机构制定。但此问总分不得超过8分)
(3)尽力扩大社会保障面和保障内容,同时避免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开支太大影响经济建设。(2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均可给分)
题目分析:
(1)该问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分析能力。依据材料一的信息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治理失业的措施:“采取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治理失业的措施,坚守“堵”源与疏导的原则”;“凭借 * * 的力量”;“在继承传统的救济失业方式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国家治理失业的方法”;“诉诸于法理层面”;“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采用标本兼治的方法”等。
(2)该问考查考生对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评价历史事件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全面、一分为二地评价。对于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保障制度,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作用,又要认识其局限性。
(3)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建立了福利国家制度,这一制度使穷人受惠不少,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利于社会稳定;但加重国家财政负担;助长了惰性,降低了工作积极性。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既要扩大社会保障面和保障内容,又要避免加重财政支出影响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