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下列关于索引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索引越多越好

B.一个索引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字段组成

C.可提高查询效率

D.主索引值不能为空,不能重复

答案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对表的索引理解。索引是数据库系统的内部处理,是无形的数据表,同时为了提供最佳搜索效率,索引数据必须保持在最新状态,用户针对数据表的所有编辑处理,包括新增、更改、删除等,都必须更新索引,所以索引越多,数据库更新索引的频率也越高,遇到大量数据时,反而降低效能。因此,索引不是越多越好;索引的组成就是字段。确切地说,一个索引可由一个或多个索引所组成,也就是既可以建立单字段索引,也可以建立多字段索引;查询的目标是记录,在搜索时,索引可以快速“定位”到正确的记录,“记住”记录的实际位置,因此,能提高查询效率;主索引是索引的一种,因为在定义主键时,主键被自动建立为主索引。答案为A。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李芮《最大的残忍》一文,完成后面问题。(20分)
①两年前,我在反叛的青春里发现了一个秘密,一个在我与母亲无休止的争吵之中,可以让她迅速闭嘴的绝佳方法:以我自己作为筹码。
②那个晚上,事情的起因其实很荒谬。母亲在家里准备了饭菜,而我拎着一袋肯德基进了家门,一场大战就猛地爆发。我们用话语疯狂地攻击对方,渐渐地吼到声嘶力竭,我开始痛恨母亲那张喋喋不休的嘴。我和她持续胶着,直到我把大大的袋子狠狠地甩在地上,再叫嚷上一句:“我什么都不吃,你满意了吧?”她才兀地沉默了,失去了所有回击的话语。我带着胜利将自己关进房间,当晚果然滴水未进。
③那个饥饿的夜晚,我认真思考着究竟是哪个情节起了作用。我把袋子甩在地上的样子大概极其凶悍吧,吓得这个从来只会对我强硬的女人竟然失语。
④那天之后,她开始变得弱势。被我吓到了,我下了定论。于是在多次实战演练中,我将“凶狠”这一技巧运用得越发熟练,我得意得不行。
⑤可这接连不断的胜利逐渐变了味。我不仅没能从她的眼神里看出“惧怕”二字,反而看见她眼中倒映出的我简直就像是正撒泼的小兽。我甚至觉得她的内心正居高临下,带着宠溺、饶有兴致地观赏我独演丑角。
⑥有那么一霎的怒不可遏,瞪大了眼睛不说话,感知深处燃起我被轻视的怒火冲天。冷冷地甩下“没心情吃饭了”,必杀技失去效用的我正打算退回自己的根据地,她却不自觉流露出不知所措的神态。“先吃饭吧,有什么话我们吃完饭再说。”她的语气出奇地柔软。
⑦怎么回事?我的大脑一下子转不过来,她好像因为别的什么在怕着我。
⑧“要吵也要先吃完饭。”她执着于要我吃饭,还非得盯着看。那么一瞬间我的脑中闪过了什么,我不敢确定。
⑨ “你专注得好像我吃饭这件事多么了不起一样。”带着挑衅的火药味,我嘲笑她,眼里使劲儿堆出挤兑的眼神。
⑩静默一会儿,她深吸了口气:“我再怎么和你吵,你吃饱穿暖都是我最大的事。”她毫不回避地对上我的眼。
在这样灼灼的目光下,我竟是越发不自在了,只能低头一个劲儿地把饭菜往嘴里塞。面对这么一句简洁的剖白,我无话可说。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堵住咽喉,让我在这凉爽的夏夜(A)里面红耳赤。
“吵架再凶,也别再拿自己做威胁了。说到底你是我女儿,是我身上掉下的一块肉。你出生那天我就想着,你连着我未来数十年的回忆和爱恨,以后我的所有,都是要留给你的。”她的声线染上怀念的味道,“你身体不好,我每天就盼着你健健康康的,就算脾气不好,生气、吵架、能生龙活虎地和我闹,看在眼里也就安心了。”这轻轻的声音在夏夜的蝉鸣(B)里晕开了。
我触电般地起了个激灵,明了又暗的月色(C)下,她的眼眸里水光一片,通过几弯红红的血丝,沉沉地溢出一点衰老与妥协,一点儿不复争吵时那个意气风发的模样。我一时鼻尖酸楚。
那个夏夜我找到了真正叫母亲沉默的缘由,也明白了这武器竟是最大的残忍。我再没敢动用过它。它成为我心中不可触碰的禁区,连同那晚初现疲惫的母亲。
小题1:在这一场风波中,“我”的心理是不断变化的,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6分)
情节的发展
“我”的心理

 “我”与母亲发生冲突,取得胜利。
 

“我”在与母亲交锋过程中,发现母亲依然兴致勃勃地欣赏“我”。
 

 “我”获知母亲不和“我”争吵的真相。
 
小题2:联系具体语境,完成下列两小题。(4分)
(1)第①段中,“在反叛的青春里”不能删去的理由是什么?(2分)
(2)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小题3:说说 ⑾~ ⒀ 段中,(A)(B)(C)三处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起怎样的作用。(4分)
小题4: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6分)
【链接】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本文第 段与链接材料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请分析两位作者这样设计的用心有何异同。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