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冬日里的一天,沈阳市某班教室的暖气片和暖气管的接口处突然爆裂,里面喷出大量的黄色液体,并伴有一些红褐色的固体.事后,水暖师傅、老师及同学们进行了紧急抢修.抢修过程中,发现造成这次爆裂的“罪魁祸首”就是附着在暖气管道内壁的红褐色固体.

(1)红褐色固体组成分析.

①暖气片和暖气管由生铁铸成.铁在氧气、水的共同作用下能形成红褐色固体的主要成分--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若将生铁粉末放入足量的稀盐酸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的固体残渣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

②由于该校的暖气用水为硬度较大的自来水,所以红褐色固体中可能还含有水垢.为了减少水垢的产生,可以将该校的自来水进行软化后再使用.证明硬水已软化的实验是 ______

(填写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③查阅资料发现,在一定条件下,铁在氧气、水的共同作用下能化合形成一种红褐色的不溶性碱.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2)事故原因分析:附着在暖气管道内壁的红褐色固体降低了暖气管的 ______性,使管内的气体温度过高,压强过大而发生爆裂.

答案

(1)铁在氧气、水的共同作用下能形成红褐色固体的主要成分--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生铁中含有较多量的碳,碳不与盐酸反应,故形成残渣;硬水对肥皂产生泡沫有较大影响;不溶性碱有铁氧气及水形成只能是氢氧化铁.

故答案为:①氧化铁;碳②取样,向其中加入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多,且无白色垢状物,证明硬水已软化

③4Fe+3O2+6H2O═4Fe(OH)3

(2)水垢的导热性较低,使暖气片内的温度升高而易出现危险.

故答案为:导热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完全让语文不染一点意识形态色彩是不现实的,古今中外语文教育都有其“教化”功能。新文化运动以前,新式教育体制并未推广,大多数地区还是传统的私塾或书院式教育,语文并不是单独的一门课程,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教育混杂在一起,教孩子识文断字时,便按照主流价值观熏陶孩子,比如忠孝仁爱礼仪廉耻等等。蒙学课本《三字经》、《增广贤文》莫不是这样。在中国这样一个极重名教的国度,如此做很正常。至圣先师孔子当年就是这样做的,将德育和美育一起搞,弦歌之中,对学生施行文学教育、品德教育和职业培训。

  可孔子不是庸俗地、急功近利地教导学生怎样做一个通晓礼法的士,孔子注重循循善诱,用美妙的诗文来教化学生。《论语》中师生们对话多处引用《诗经》。“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尔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子贡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这可算是融汇德育与语文教学中的范例。我们想想,如果孔子把《诗经》开篇的《关雎》,拆得支离破碎,味同嚼蜡得阐释君子当发乎情止乎礼,学生怎么能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感受?

  话题回到今天的语文教材乃至整个语文教学上来,我以为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教材的内容,即选什么样的文章;二是怎样向学生讲解这些文章。课文固然应当是美文,美文被讲授时更需要传递美感。

  文章之美自然见仁见智,文章所蕴含之“微言大义”亦如此,但我想在一个时代应当有普世标准。从文章之美来说,起码应有音韵和辞章之美,那种充斥暴力与仇恨的粗鄙文章传达不出这样的美。从其“教化”功能来说,体现的应当是普世价值而不是逆历史潮流的价值观。孔子那个时代以及后来的几千年皇权时代,中国是宗法社会,让孩子们读《弟子规》、《颜氏家训》、《三字经》,潜移默化地接受父慈子孝君明臣忠夫唱妻随等价值观,是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的。可是到了清末,传统的秩序不能再维持下去,还用这种东西教化小孩,岂不是刻舟求剑?“打倒孔家店”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将对孩子传统的教化模式推翻、更新,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救救孩子”。现代的语文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蔡元培等人推崇“美育”便是这样的努力。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语文的美,有种自豪感,才能在品德上对其陶冶。现代的语文教材传达的价值观显然不应是古代的那种纲常伦理,当是平等、自由、自信、诚实、仁爱这类现代文明社会的价值观。 

1.下列关于“普世标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普世标准,是指在某一个时代,大多数人都应该共同遵守的准则。    

B.语文教学的普世标准之一,是指所选文章起码应该有音韵和辞章之美。    

C.选择能够体现普世价值的作品进入教材,这是普世标准的一个方面。    

D.今天的普世标准是指在教育时,培养学生敢于反潮流的精神,创新精神。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新文化运动以后,我国建立了新式教育体制。在这之前,采用的是传统的私塾或书院式教育,语文并不是单独的一门课程。    

B.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在儿童的启蒙教育中,按照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熏陶孩子,培养他们忠孝仁爱礼仪廉耻等思想品质。    

C.至圣先师孔子在教育过程中,寓德育于美育中,将文学教育、品德教育和职业培训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熏陶。    

D.孔子认为贫穷而不谄媚,富贵而不骄横是一种美德,但贫穷而快乐,富贵而遵守礼法则是更为高尚的情操。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在教学《诗经》开篇的《关雎》时,是从整体上启发学生领悟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让学生在艺术享受中受到思想教育。    

B.今天的语文教材选文,有的文章缺乏艺术美,即使选到具有艺术美的文章,但有的教师在教学时,未采用整体感悟的办法,导致学生审美教育的缺失。     

C.在皇权时代,为了适应中国宗法社会的特点,教育者采用文以载道的办法,通过教师的大力宣扬,让学生接受当时的普世价值观。    

D.现代的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传达的平等、自由、自信、诚实、包容、仁爱这类现代文明社会的价值观和古代的纲常伦理明显不同。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