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以2-氯丙烷为主要原料制1,2-丙二醇[CH3CH(OH)CH2OH]时,依次涉及的反应类型有 [ ]

A.加成反应→消去反应→取代反应

B.消去反应→加成反应→取代反应

C.消去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

D.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

答案

答案:B

综合题

19世纪下半叶,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中国开展了戊戌变法。改革在两国近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 根据以下材料,概括中、日两国改革的起因。(4分)

材料一 培理(又译佩里)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唯一途径,是采用西方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时代。

——(美)帕尔默•科尔顿《近代世界史》

材料二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戊戌 * * 记》

(2)根据以下材料,概括日本改革措施的特点。(6分)

材料三 日本明治政府部分改革措施:

项目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教育方面
 

改革措施

 

天下权力,总归于太政官(即中央政府),以除政令分歧之弊……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意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1872年,明治政府正式颁布《学制》,规定6岁以上适龄儿童都必须入学接受教育,推行“四民平等”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在这一体制下,日本共设8所大学、256所中学、53760所小学。
 

(3)根据以下材料,分析戊戌变法的失当之处。(6分)

材料四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帝下令毁版。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五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

(4)纵观中日两国的改革,结果大相径庭。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4分)

问答题

某大厦位于滨海地区,基础为桩基。采用400mm×400mm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桩长24m,分上、下两段,上段长10m,下段长14m,中间接头采用4根角钢焊接,单桩设计承载力为600kN。大厦由A、B、C三区组成,A区打桩完毕,开挖基坑后,现场质检人员发现,桩顶存在较严重的位移现象,于是请来某专业研究机构分析原因。专业研究人员进行了现场勘测,量测了桩顶位移的数据,分析了位移的规律性,并进行了小应变动力测试和抽样竖向静荷载实验,发现断桩率高达20%。
专业人员在提交的研究报告中,分析该桩基工程发生桩顶位移和较多断桩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该工程场地位于滨海地区,地面以下为淤泥质粘土,含水量很高,土体可压缩性小,锤击打桩时可产生相当大的挤压力,使已打完的临近桩容易发生以倾斜为主的侧向位移。
(2)发生断桩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上下段桩身用角钢焊接连接,焊缝长度和焊缝质量未达到设计要求,打桩时焊缝断裂,造成断桩。
(3)桩顶偏移程度与断桩密切相关。由于桩身中间在接桩处断开,失去了约束作用,临近区域打桩对上段桩的影响程度增大,严重的在接头处出现错位,致使上段桩的桩身和桩顶发生较大侧向移位。
报告对B、C两区桩基施工提出改进建议:采取合理沉桩程序和方法;施工场地采取降水措施;改进接桩方法和保证接桩质量。修改设计,采用其他类型桩基。

问题


项目诊断按照专业内容可划分为哪几类本案例属于哪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