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1)学而时习,不亦说乎?(       )  

(2)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

(3)择其善者而从。(       )

2.文中有几个特定的词语:“君子”“士”,是古代有所专指的两个概念;“仁”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请结合课文的内容,解释这三个词语。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讲的是什么道理?你对这一句有什么感受? 

                                                                                                   

4.《论语》一书可说是字字珠玑。请你多加积累品味,摘录其中给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写在下面。

                                                                                                    

答案

1.(1)代词,指所学知识。

   (2)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代词,代“善者”。

2.“君子”一词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有的指社会地位高的人,有的指链德上有修养的人。文中指后者。“士在古代一般指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或指读书人。文中的“士”单从现有的文段不好确定,可理解为“有政治抱负的人”。“仁”即仁爱。

3.这一句借物喻理,讲人的品质要如松柏坚强不屈。

   感受:人要像松柏——一样坚韧刚强,遇到困难,要愈挫愈勇。

4.示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