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解答题
已知圆A:(x-2)2+y2=1,曲线B:6-x=
4-y2
和直线l:y=x.
(1)若点M、N、P分别是圆A、曲线B和直线l上的任意点,求|PM|+|PN|的最小值;
(2)已知动直线m:(a-2)x+by-2a+3=0(a,b∈R)与圆A相交于S、T两点,又点Q的坐标是(a,b).
①判断点Q与圆A的位置关系;
②求证:当实数a,b的值发生变化时,经过S、T、Q三点的圆总过定点,并求出这个定点坐标.
答案

(1)化简曲线B:6-x=

4-y2
,得(x-6)2+y2=4(x≤6)

∴曲线B是以(6,0)为圆心、半径r=2的圆的左半部分.

作圆A关于直线l对称的圆C:x2+(y-2)2=1,设M关于l的对称点M1

则|PM|+|PN|=|PM1|+|PN|≥|M1N|,

当且仅当M1、N、P三点共线时,等号成立.

∵|M1N|的最小值为|CB|-1-2=

(6-0)2+(0-2)2
-3=2
10
-3

∴|PM|+|PN|的最小值等于2

10
-3;

(2)①∵圆A的圆心A(2,0)到直线m的距离为

d=

|2(a-2)-2a+3|
(a-2)2+b2
=
1
(a-2)2+b2
<1,

(a-2)2+b2
>1,可得点Q到圆心A的距离大于半径,因此点Q在圆A的外部;

②∵AQ的斜率kAQ=

b
a-2
,ST的斜率kST=-
a-2
b

∴kAQ•kST=

b
a-2
•(-
a-2
b
)=-1,可得AQ、ST互相垂直.

设AQ、ST的交点为H,则

∵|AS|2=1,|AH|=

1
(a-2)2+b2
,|AQ|=
(a-2)2+b2

∴|AS|2=|AH|•|AQ|,可得AS⊥SQ.

同理可得AT⊥TQ,所以A、S、T、Q四点共圆,所在圆是以AQ为直径的圆.

因此,经过S、T、Q三点的圆必定经过点A(2,0).

填空题
综合题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谏官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晋国的中大夫、赵国的左右司过、楚国的左徒,都属于谏官性质。谏官不仅弹勃不法,同时也对守法官吏施以保护,使官吏免遭不当罪的处罚。 维护官吏的相应权益,也是维护国家法纪的严肃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唐代之前的谏官隶属于宰相,多讽谏皇帝。北宋时期谏官的任免权收到皇帝手里,并赋予谏官根据道听途说来参奏大臣的权力。谏官由监督皇帝,变成了皇帝约束大臣的工具。

一整理自《中国古代监察史》

材料二清代前期,所有三品以上的官员可以根据“风闻”有密折奏事权力,这样皇帝对台谏官员在政治信息上的依赖性大大降低了。雍正帝时期京师廷臣的折奏数量大大降低,占折奏数量最大的是地方督抚,达到70%以上。这说明皇帝依靠奏折所获取政治信息的重点地方各省,而在以往能够把地方情形上报中央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中央和地方的台谏官员。维新变法时期,光绪帝发布诏令,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评论时政。戊戌变法失败后有关此规定的诏令被废除。          

一整理自《清代的监察制度》和《维新变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谏官制度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前期监察体系的特点。(2分)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监察发展趋势及维新变法时期的新举措。(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