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解答题
列式解答下列各题:
(1)四年级有学生147人,五年级学生的人数是四年级的
2
3
,六级学生的人数相当于五年级的
6
7
.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答)
(2)制衣厂生产一批童装,合格的有395套,不合格的有5套,求这批童装的合格率.
(3)一块长方形木板长8分米,宽5分米.如果把它锯成一块最大的正方形木板,这块木板的面积是原来的百分之百几?比原来的面积减少百分之百几?
(4)果店运来一批苹果、梨和香蕉,苹果的重量是梨的
5
8
,梨的重量相当于香蕉的
4
5
.运来苹果135吨,运来香蕉多少吨?
(5)某商店购进一批压力锅,每个的购入价是60元,售出价是77元.盈利率是多少?(百分号前面的数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

(1)设六年级有学生x人,由题意得:

6
7
=147×
2
3

x=147×

2
3
×
6
7

x=84;

或:147×

2
3
×
6
7
=84(人);

答:六年级有84人.

(2)395÷(395+5)×100%≈98.8%;

答:这批童装的合格率是98.8%.

(3)(5×5)÷(8×5)

=25÷40

=62.5%;

1-62.5%=37.5%;

答:这块木板的面积是原来的62.5%,比原来的面积减少37.5%.

(4)135÷

5
8
÷
4
5

=135×

8
5
×
5
4

=270(吨);

答:运来香蕉270吨.

(5)(77-60)÷60

=17÷60

≈28.3%;

答:盈利率是28.3%.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从历史的角度看,儒学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大成,其后绵延不绝,及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儒学既是安身立命之学,更是经世致用之学,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儒学作为一种安身立命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内圣”层面,所解决的是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境界、精神寄托、精神安顿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精神家园问题。孔子讲“乐道”,讲“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孟子讲“养心”,讲“收其放心”,讲“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入我口”,皆在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满足,皆在致力于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的提升,并从此种满足与提升中获得精神的愉悦。

儒学作为一种经世致用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外王”层面,所要解决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问题,是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问题。儒学特别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兼善天下”,强调“立人达人”。孔子弟子子夏说过一句十分著名的话:“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表面上看,这是提倡一种读书做官论,然究其实质而言,这却是儒家入世品格和用世精神的最通俗表达。在一定意义上,入世和用世是儒之为儒的关节点,在天下无道的现实面前,以道家为代表的隐者认为洁身自好才是明智的选择,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正因为天下无道,才有变革现实的必要,在变乱世为治世、变无道为有道的过程中,人生才凸显出其意义与价值。

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滋养和作用,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普遍认同与接受。那么,儒学自身在未来中国将如何发展,或者说如何继承发挥儒学的积极作用呢?儒学的未来发展、未来前途显然不在于儒学地位的刻意拔高或刻意贬低,不在于将儒学玄学化或庸俗化,而在于实现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

儒学原本就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原本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极高明”讲的是,儒学与道学一样。“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综岁百代”是说儒学乃是古往今来历史经验、思想文化的综合、总结,“广博精微”是说儒学的内涵丰富,见懈深刻。“道中庸”讲的是,儒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众,很平常、很平实,不是“玄而又玄”的贵族化,玄学化的学问。然而,现在儒学却被一部分学人弄得“玄而又玄”,即高明而不中庸,特别是现代新儒家的努力,强化了儒学的高明的一面,削弱乃至舍弃了儒学的中庸的一面,以至陷入纯粹的形而上学的歧途。这是一种值得注意,急需纠正的不良倾向。

儒学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从形而上落实到形而下,必须跳出“玄学化”的怪圈,必须走出书斋,走向生活,走向实际,走向大众。这样说,并不表明儒学的学理探究不必要,不重要,事实上,正常的儒学的学理探究正是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儒学的学理探究的不断深入,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便只是纸上谈兵,或误入庸俗化、低俗化的新的岐途。应有更多的同仁来做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的工作,这是儒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节选自2010年11月《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儒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学是孔子所创立的,但孟子和荀子分别为儒学的发展和集大成作出了极大贡献。

B.儒学创立虽然已有了上千年的历史,但发展至今仍有一定的生命力。

C.儒学将安身立命和经世致用做到了有机统一,“内圣”和“外王”并重。

D.儒学彻底解决了人类社会的精神家园问题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问题。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和孟子都主张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满足,都致力于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的提升。

B.儒家原本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综合总结了古往今来历史经验、思想文化,内涵丰富,见解深刻。

C.子夏说过“学而优则仕”,这虽然有提倡读书做官之嫌,但归根结底还是强调儒家的入世品格和用世精神。

D.道家历来主张洁身自好才是明智的选择,而儒家无论何时都将变革现实、变无道为有道作为自身的使命,并以此来凸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儒学既然具有安身立命之用,又有经世致用之效,所以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离不开作为传统文化的儒学的滋养和作用。这一点即将被有识之士认同与接受。

B.儒学原本就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而“道中庸”体现的正是这一特点。所以,儒学只要走大众化、平民化的道路就可以健康发展。

C.现代一些新儒家努力在强化儒学的高明的一面,削弱乃至舍弃了儒学的中庸的一面,致使儒学被弄得“玄而又玄”。

D.儒学的学理探究正是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不断深入儒学的学理探究,儒学才能避免走上庸俗化、低俗化的歧途。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