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洛最多竹,樊圃棋错。包箨榯笋之赢,岁尚十数万缗,坐安侯利,宁肯为渭川①下。然其治水庸,任土物,简历芟养,率须谨严。家必有小斋闲馆在亏蔽间,宾欲赏,辄腰舆以入,不问辟疆,恬无怪让也。以是名其俗,为好事。
壬申之秋,人吏率持镰斧,亡公私谁何,且戕且桴,不竭不止。守都山令:有敢隐一毫为私,不与公上急病,服王官为慢,齿王民为悖。如是累日,地榛园秃,下亡有啬色少见于颜间者,由是知其民之急上。
噫!古者伐山林,纳材苇,惟是地物之美,必登王府,以经于用。不供谓之畔废,不时谓之暴殄。今土宇广斥,赋入委叠;上益笃俭,非有广居盛囿之侈。县官材用,顾不衍溢朽蠹,而一有非常,敛取无艺。意者营饰像庙过差乎!《书》云:“不作无益害有益②。”又曰:“君子节用而爱人③。”天子有司所当朝夕谋虑,守官与道,不可以忽也。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
注:①渭川:《史记·货殖列传》:“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②不作无益害有益:《尚书·旅獒》:“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③君子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安侯利,宁肯为渭川下——坐:因为。
B.简历芟养,率须谨严——简:挑选。
C.亡公私谁何——亡:灭亡。
D.上益笃俭——益:更加。
2.翻译下列句子。
(1)且戕且桴,不竭不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亡有啬色少见于颜间者,由是知其民之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1)文章从题前落笔,先写洛竹之___________,洛竹之利,___________之美,主人之好客,言简意赅地展现洛竹既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又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2)文章的第二段,先写___________的时间,再写戕竹的行为,最后写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是议论,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由此生发了什么道理?找出原文句子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的标题为“戕竹记”,但第一段却不写戕(砍伐)竹,说说第一段与第二段的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1)一边砍伐,一边装船(运走),从不停止。
(2)老百姓看不出一点惋惜的样子,因此知道这是因为他们被官吏所逼迫。(意对即可)
3.(1)盛 洛竹
(2)戕竹 结果
4.天子有司所当朝夕谋虑,守官与道,不可以忽也。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
5.第一段写洛竹之盛、之经济价值、之栽种不易、之观赏作用,意在为下文的戕竹作铺垫和反衬。
(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