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题

 进取与平和

材料一 长安代表的东西部之结合,首都居在最前列,领导着全国国力向外发展的一种斗争形势。洛阳代表的是中国稳定状态,南北的融合;首都居在中央,全国自然舒展的一种和平形态。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文化是无所谓优劣的,各种不同的文化各适宜于对付不同的环境。但是环境不能无变迁,而人们控制环境的方法却变迁的没有这么快。 ——吕思勉《吕著中国近代史》

问题:

(1)钱先生“长安代表的东西部之结合;首都居在最前列,领导着全国国力向外发展的一种斗争形势。”的观点,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以你所学的汉唐历史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取”与“平和”也可以用于形容中国古代文化,例举相应的史实和相关文化的时代背景。古代文化表现(请使用准确历史名词) 时代背景 “进取” “平和”

 (3)中国近代历史的书写中吕先生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同意。西汉:西汉开辟了丝绸之路,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天山南北与内地联为一体,并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唐朝: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务,驻军防守,丝绸之路在交通更加安全顺畅的基础上臻于全盛。

(2)

(3)解释或界定文化的含义——适宜于对付不同的环境,无优劣之分; 《吕著中国近代史》中如此界定文化含义目的给予近代陷入沉沦的中 * * 以信心。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甲文]李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后闻陵降,上怒甚。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弩(无箭的强弓),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以报汉也。”

                         (《汉书•李广苏建传》)

[注] [1]媒蘖:酝酿之意,喻构陷诬害,酿成其罪。[2]弮(quān):弩弓

  

[乙文]或曰:武帝不能明察而苟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所及哉?呜呼,予闻之古人云:“人各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生或轻于鸿毛。”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失君子之道也。

                         (白居易《汉将李陵论》)

5、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陵事亲孝,与士信   信:讲信义

B.今举事一不幸       一:一旦

C.提步卒不满五千     提:率领

D.遽加厚诛           诛:诛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①死或重于泰山,生或轻于鸿毛  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C.①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  ②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D.①陵之不死,失君子之道也      ②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

7、对李陵投降匈奴一事,司马迁和白居易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照原文,以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认为李陵战功显赫,投降乃不得已;白居易则认为李陵当死不死,违背了君子做人的道理,不可原谅。

B.司马迁认为大臣们不应落井下石,极力为李陵辩护;白居易则认为不能以小人的流言来掩盖李陵实质性的错误。

C.司马迁认为李陵虽败,但他的战功显赫;白居易则认为李陵如果能在失败之后以死继之,那么战功就无人能比。

D.司马迁说“诚可痛也”,痛的是李陵不幸而兵败;白居易说“惜哉”,惜的是李陵兵败不死,违背了君子做人的道理。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

(2)武帝不能明察而苟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                    

(3)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