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某校“STS”活动课前往县酒厂考察,同学们了解到白酒是发酵后的粮食里的酒精从酒糟中蒸煮汽化出来的,其装置如图.因为汽化要吸收热量,所以需要在锅灶下加热.蒸锅实际上是一个汽化池,将其封闭后仅与输汽管相通,然后将“气酒”引入冷凝池后再注入储酒罐.罐里的白酒度数很高,一般不宜饮用,需要与适量水勾对(混合)后才能出售.有关行业规定:白酒的“度数”是指气温在20℃时,100毫升酒中所含酒精的毫升数.试回答:

(1)在标准大气压下,对汽化池加热应保持多高温度才能出好酒?输汽管为什么要弯弯曲曲的经过冷凝池?

(2)该厂生产的每瓶装“500毫升、45度”的白酒,质量是多少?是否恰好一斤酒?这种酒的密度是多少?

 物质密度(千克/米3)  比热(焦/千克•℃)沸点(℃,标准气压) 
 水 1.0×103 4.2×103 100
 酒精 0.8×103 2.4×103 78.5

答案

(1)保持酒精的沸点温度,即78.5℃较好,此时酒精汽化成蒸汽,而汽化池内其他液体如水等不会沸腾,故生产的酒纯度更高.输气管弯弯曲曲地经过冷凝池是为了扩大散热面积,降低温度有益于气态酒精液化.

(2)含酒精的体积为:V酒精=45ml×

500ml
100ml
=225ml;

含酒精质量为:m酒精酒精V酒精=0.8g/cm3×225mL=180g;

含水的质量为:mV(V-V酒精)=1g/cm3×(500-225)cm3=275g

总质量为:M=m+m酒精=275g+180g=455g<500g

即白酒质量少于1斤,这种酒的密度为ρ=

m
V
=
455g
500cm3
=0.91g/cm3

答:(1)保持78.5℃的温度才能出好酒;

输汽管弯弯曲曲的经过冷凝池是为了扩大散热面积,降低温度有益于气态酒精液化;

(2)白酒质量是455g,白酒质量少于1斤,这种酒的密度是0.91g/cm3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文后14—19题。(20分)

乡村教师

①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一些同学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忙着找工作,一些忙着办签证准备出国镀金。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②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③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鱼跃龙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④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⑤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将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⑥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⑦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⑧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⑨老师再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⑩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11他把那个女孩被带到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12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13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就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14“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15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16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17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18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个。

选自《青年文摘》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3分)

 

 

15.请谈谈文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1)一些忙着办签证准备出国镀金

镀金:                                                              

(2)放弃了这次鱼跃龙门的良机

鱼跃龙门:                                                          

16.文中的乡村教师是无私的,结合文章说说他的无私表现在哪两方面。(4分)

(1)                                                                                                                     

(2)                                                              

17.文章开始写“娟子不着急找工作,选择要回乡下”,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3分)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