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解答题

某人做了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工业污染区和没有污染的非工业区.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回收,计算其数目,结果如下表示:

地区浅色桦尺蛾深色桦尺蛾
释放数回收数释放数回收数
工业污染区641615482
没有污染的非工业区39315840619
(1)桦尺蛾的体色在遗传学上叫______;桦尺蛾的体色在生态学上叫______.

(2)桦尺蛾的个体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我们把这种发育过程叫做______.

(3)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的回收率比较高;在非工业区,浅色桦尺蛾的回收率比较高,根据达尔文的观点,这是______的结果.

(4)深色桦尺蛾是浅色桦尺蛾在自然条件下的变异,这种变异类型的特点是______

______.

(5)如果严厉禁止污染,使工厂的排烟量大大减少.请你预测,桦尺蛾的类型将产生怎样的变化?______.

答案

(1)遗传学上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桦尺蛾的体色属于其形态结构特征,在遗传学上叫性状.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生物具有保护色可以不易被其它动物发现,有利于躲避敌害,有利于掩护自己捕食猎物.因此桦尺蛾的体色在生态学上叫保护色.

(2)同家蚕一样,桦尺蛾的发育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我们把这种发育过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

(3)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因此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的回收率比较高;在非工业区,浅色桦尺蛾的回收率比较高,根据达尔文的观点,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深色桦尺蛾是浅色桦尺蛾在自然条件下的变异,这种变异是环境条件改变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属于不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5)如果严厉禁止污染,使工厂的排烟量大大减少,工业区的环境颜色会变浅,这样浅色桦尺娥的体色就会与环境颜色一致,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而容易生存下去,因此深色桦尺蛾减少,浅色桦尺蛾增多.

故答案为:(1)性状;保护色  

(2)完全变态发育  

(3)自然选择

(4)不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5)深色桦尺蛾减少,浅色桦尺蛾增多

问答题

校对题:按照原稿改正校样中的错误,若认为原稿有错,用黑色墨水笔以校对质疑的方式指出。(本题20分)【原稿】                        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     在气象学上,台风和闪电都属于灾害性天气。世界上每年因台风、闪电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十分严重。  在我国,每年的5——10月是东南沿海遭受台风袭击的高频季节。这一时期,内陆地区雷击也较多发生。     人们不喜欢台风,也害怕闪电。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又将会怎样呢?     科学家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台风,本己严重的全球水荒就会进一步加剧。台风这一热带风暴的存在,为人类带来了大量的淡水资源。据测算,一次台风登陆时能带来几十亿吨降水!每年,台风给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及美国沿海地区带来的降水量,往往要占各地区全年降水总量的25~30%!     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会更不均匀。赤道地区太阳光照强烈,气候炎热,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就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则将从地球上消失。  假如没有台风,地球将失去热平衡。台风产生于高温高湿海洋环境,在它的移动过程中,大风(最快时速可达300千米)将低纬度的热量和水汽带到中高纬度地区,从而形成了南北之间水热交换,以维持全球“海-气系统”的热平衡。     专家们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海上发生台风时巨浪会卷起深层海水,这些从深层上翻的较冷海水能使上层水温下降三四摄氏度,同时,台风带上来的深层海水中的营养物质还有利于海洋表层浮游藻类的繁殖,为海洋鱼类提供间接食物来源。     如果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劳的“清洁工”。雷电交加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被激变成臭氧。稀薄的臭氧不但不臭,而且还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而清新宜人。     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据有关资料统计,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1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约100次。每次放电,其电能高达10万千瓦时,连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装置都不能和它相比。另外,大气中还含有78%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游离氮。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分子被加热到3万摄氏度以上,致使大气中不活泼的氮和氧化合,变成二氧化氮。大雨又将二氧化氮熔解成为稀硝酸,并随雨水降至地面与其他物质化合,变成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据测算,全球每年由雷雨“合成”的氮肥就有20亿吨。这20亿吨氮肥从天而降,相当于全球化肥总产量的8~10倍。【校样】                     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在气象学上,台风和闪电都属于灾害性天气。世界上每年因台风、闪电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十分严重。在我国,每年的5——10月是东南沿海遭受台风袭击的高频季节:这一时期,内陆地区雷击也较多发生。     人们不喜欢台风,也害怕闪电。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又将会怎样呢?     科学家告诉我们,如果设有台风,本已严重的全球水荒就会进一步加剧。台风这一热带风暴的存在,为人类带来了大量的淡水资源。据测算,一次台风登陆时能带来十几亿吨降水!每年,台风给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及美国沿海地区带来的降水量,往往要占各地区全年降水总量的25~30%!     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会更不均匀。赤道地区太阳照光强烈,气候炎热,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就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则将从地球上消失。假如没有台风,地球将矢去热平衡。台风产生于高温高湿润海洋环境,在它的移动过程中,大风(最快时速可达300千米)将低纬度的热量和水汽带到中高纬度地区,从而形成了南北之间水热交换,以维持全球“海-气系统”的平衡。     专家们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海上发生台风时,巨浪会卷起深层海水,这些从深层上翻的较冷海水能使土层水温下降三四摄氏度,同时,台风带上来的深层海水中的营养物质还有利于海洋表层浮游藻类的繁殖,为海洋鱼类提供间接食物来源。   如果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劳的“清洁工”。雷电交加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被激变成臭氧。稀薄的臭氧不但臭,而且还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     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而清新宜人     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据有关资料统计,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1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约100次。每次放电,其电能高达10万千瓦.时,连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装置都不能和它相比。另外,大气中还含有78%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游离氮。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分子被加热到3万摄氏度以上,致使大气中不活泼的氮和氧化合,变成二氮化氧。大雨又将二氧化氮熔解成为稀硝酸,并随雨水降至地面与其他物质化合,变成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据测算,全球每年由雷雨“合成”的氮肥就有20亿吨。这20亿吨氮肥从天而降,相当干全球化肥总产量的8——10倍。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