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目前我国城镇就业人员有2.7亿人,而技工只有8720万人,高级技工只有1860万人,约占就业人口的6%。专家认为技术工人是国民经济中的主流职业,而因为宣传和社会的误读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某地一家模具厂开出16万元的年薪求聘一名高级模具工,应聘者廖廖无已。
材料二:对一些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的调查发现,一方面有很多新增工作岗位特别是初、中级岗位“无人问津”,一进招聘不到合适的从业人员;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下岗职工在观望等待。
材料三:2008年4月11日,沈阳市评选出首批“首席工人”共有20人,他们来自该市不同行业,其中年薪最高者近10万元。
(1)你从材料一发现了什么问题?联系材料一,产生材料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以上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
(1)材料一说明了我国技术工人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高级技工紧缺。材料二反映的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就业观念上的障碍;二是职业技能上的障碍。(2)要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构建有利于劳动者成才的环境,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劳动者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与素质,增强再就业的竞争力,多渠道就业。
1、读:(1)注意材料中的有提示性的关键词及提供的数据,特别是具有对比性的。材料一中的“技术工人”这给我们提示了了问题的主体,而数据的对比说明技术工人的短缺。(2)关注设问的要求。第(1)问中,“联系材料一,产生材料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① 明确材料二呈现的是什么现象;② 要求联系材料一,那么在材料一中就会包含一定的原因。“因为宣传和社会的误读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是值得关注的信息。第(2)问“以上材料”没有明确哪一段,就需要我们将三段材料在一起归纳整合得出结论。2、找:第(1)问中通过数据对比不难得出结论,和材料二中劳动者“就业难”的现象有关联的知识劳动者就业的条件;第(2)问中联系三段材料解决就业问题需要政府、劳动者自身多方面的努力。
3、定:(1)材料一中的供需矛盾及就业观念说明我国技术工人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材料二就业难的现象在材料一中提示了观念上的原因,其次还有技能的因素。(2)材料三是一个示范,从沈阳市政府的做法中启示我们政府在扩大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问题上可采取的举措,而三段材料都是围绕“劳动和就业”这个中心,而解决这一问题,从劳动者的角度来说应在观念和技能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