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言文阅读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义。    

(1)牺牲玉帛:(     )              

(2)公将之:(     )     

(3)小大之:(     )              

(4)望其旗:(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最重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这样,曹刿的“__________”和鲁庄公的“__________”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句作答)

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指猪牛羊等    

      (2)击鼓进军    

      (3)案件      

      (4)倒下    

2.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土气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远谋;鄙    

4.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 “无能”结合起来答。(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填空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