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

陈涉世家(节选)

  司马迁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1)天大雨_________________

(2)扶苏以谏故_________________

(3)为天下_________________

(4)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原文回答,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段中可看出,吴广在起义中起了什么作用?陈胜是个怎样的人?请分析并简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适逢 (2)屡次 (3)通“倡”,首发 (4)私自,偷着

2.(1)现在逃跑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2)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冒充自称是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为天下首发,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天下苦秦久矣。

4.吴广辅助陈胜起义,帮助陈胜分析形势,并亲自为起义作舆论准备。

陈胜对天下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分析当前形势,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高崧墓志与《兰亭序》

  ①日前,南京东郊东晋名臣高崧墓葬有重大发现,其中出土的两方珍贵的楷书字体砖质墓志,重新引发了60年代就王羲之《兰亭序》真伪之辩的话题。这两方楷书实证资料,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②东晋名臣高崧卒于公元366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355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日前发掘的高崧墓中出土的两方墓志,上书“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墓中还出土了铜砚、墨等书写用具,说明书法在当时已比较流行。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   

  ③在与高崧同时代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最为著名,因而,《兰亭序》的真伪之争也最令人关注。据史载,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42位朋友到山青水秀的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市郊),饮酒赋诗26首,最后由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了脍炙人口的《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字字精妙。王羲之对自己的这一作品十分珍惜,并作为传家之宝,直传到七世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辨才手里时,那已经是唐代了。唐太宗得到后,十分高兴,让人临摹了多本,分别赐给太子、诸王、近臣,从此《兰亭序》摹本散落人间,而真本则被唐太宗殉葬昭陵。这就是《兰亭序》的传说

  ④首次对王羲之《兰亭序》提出质疑的是著名学者郭沫若。他根据当时60年代南京出土的东晋王兴之夫妇、谢鲲等墓志均为隶书字体这一事实,推断晋代根本没有成熟的楷书、行草,特别是王兴之是王羲之的族亲,可见,《兰亭序》应属伪作,现存王羲之草书是否真迹摹本,也值得怀疑。但这一观点引起了南京著名书法家高二适的反对,他认为现存《兰亭序》应为王羲之真迹摹本,不仅因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传至今的许多碑贴摹本也可证明楷书字体在六朝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由于高二适的声望远不及郭沫若,观点不能发表,高老就把文章交给他的老师、国学大师章士钊,章士钊又呈给毛 * * * * 。毛 * * 还专门作了批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这场学术争论影响很大,但双方争执不下,最后郭沫若说:“还是以后等考古发现吧!”

  ⑤今天,东晋高崧墓志的出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句号。

1.高崧墓志的出土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段中有“据史载”和“这就是《兰亭序》的传说”的说法,其中

(1)“史载”的内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传说”的内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高崧墓志的字体是由隶入楷的转变时期的字体,对研究中国书法史很有价值。

B.郭沫若认为《兰亭序》应属伪作,这种观点的提出是没有根据的。

C.60年代学术界存在着压制不同观点的现象,作者对这种现象是不满的。

D.文字记载和实证资料都表明我国东晋时期已经出现了楷书。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