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1)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2)万于我何加焉(    )

(3)贤者能勿耳(    )

(4)此之谓失其本(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本文论述了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历史上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用脚踢(2)古代的一种量器(3)失去(4)天性、天良

2.(1)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这样做就连)过路的人都不会接受。

(2)高官厚禄,如果不辨别礼义就接受它,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3.强调人生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 “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益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意对即可)

4.“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比较。(意对即可)

5.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元朝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入学习的。(符合题意即可)

解答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