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分析题

【体现生命价值】我国著名的航空发动机专家,中国航空工业发动机事业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之一的吴大观同志人生诺言是“人生是施与不是索取。”吴大观总是说,“我们国家穷,作为一名 * * 党员,多交党费,心里踏实些,党给我的太多,我给党的太少!”吴老多交党费已经坚持了46个年头。吴老多次请求降薪未允,于是,从1963年开始,他每月多交100元党费, 30年年来,吴老累计多交党费11万元,为“希望工程”等捐款9万多元。而吴大观自己的生活非常俭朴。走进他的家,房间里摆放的都是上世纪80年代购置的家具,他在弥留之际,对老伴说了三句话:“一切从简,不要给组织添麻烦;不要向组织提任何要求;把积蓄的10万元拿出来,帮我缴纳最后一次党费。”在他93年的人生旅途中,他默默无闻地“施与”而从不索取。

(1)结合材料,谈谈吴老的生命价值是如何体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吴老感人的事迹你有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创造和奉献中体现。

(2)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一个真正珍惜生命价值的人会积极地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能为他人带来欢乐和幸福,为社会做出贡献,他的生命就有价值。我们应向吴老学习,树立远大理想,珍惜青春年华,勤奋努力学习,从点滴小事做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乡村的瓦

冯 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1.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定项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