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中国青年》去年曾摘登过北京某大学如下几条班规:上课不迟到,吐痰不随地,买饭不加塞,如厕要冲净。这些本来在幼儿园或低年阶段就应养成的行为习惯,为何要到大学或成年人阶段再来补课呢?
最近,又有许多教育专家、学者根据媒体对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刘海洋无端残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熊的行为的报道,发出了对学生要从小进行爱心教育的呼吁。
这其中属于教育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请以“反思教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中国青年》杂志曾摘登了北京某大学的几条班规:上课不迟到,吐痰不随地,买饭不加塞,如厕要冲净。读罢这虽然令人尴尬却却又引人深思的报道,颇感扼腕。呜呼,今日何日,为何大学生们竟然需要这些本应用来教育小儿的班规公约,来规范自身的日常行为习惯?
然而,扼腕之余,冷静地想想,又觉得不能简单地责怪这些大学生。试想,尽管他们天资禀赋俱佳,但人非生而知之者,再简单的道理或做法,若不施以教育和训练,也不会自动掌握。因此,有必要认真地反思一下作为行为习惯教育源头的基础教育的偏差和失误。
行为习惯的教育与培养是有阶段和分层次的。一般地说,一些可能影响终身的行为习惯,诸如上述所引“上课不迟到”之类,应该从小就加以培养,由此想到一则已不算新鲜的材料:一次,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是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要洗手,做错了事要道歉;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学到的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话给我们的启迪是深刻的。他告诉我们,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将会受益终身。
人在幼年时期的可塑性很强,在这一阶段抓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说是事半功倍。反之,如果错过这一最佳阶段,比如到了高中或大学再抓,那么不是为时已晚,就是要花费更多的力气。君不闻,那个印度狼孩的故事:一个印度幼儿被狼叼走并被养大。当他十几岁被找回到人类社会时,已养成了狼的习性。后来尽管专家学者千方百计使他返“狼”归“人”,但因积习太深,狼孩终身未能学会一句人话和一个合乎标准的人的动作。这个故事再次启示我们,行为习惯教育一定要从幼年和少年抓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教育责无旁贷。
反观目前的基础教育,由于观念的偏差和应试教育的影响,_些学校或忽视或弱化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培养,认为“树大自然直”,学生大了自然会懂事;或觉得与其花气力抓行为习惯教育,还不如抓抓学习成绩实惠和实在。凡此种种基础教育上的误区,都是造成日后大学生乃至其他成年人某些行为习惯不规范的重要原因。
有鉴于此,我们的基础教育,应切实把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抓紧抓好,从而使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在日后全面实现完美人格的塑造。如此,善莫大焉。
点评
本文从行为习惯的教育方面人手,直击应试教育的软肋,用笔犀利。作者层层剖析,由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到狼孩故事,无不紧扣行为习惯教育的作用。文章观点鲜明深刻,无疑是“反思教育”的佳作。
有反思,才有进步,教育也是如此。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不应该忽视,应该在什么时候进行,相信这些问题,大家都是心知肚明,可是为什么却出现这样的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呢?学生们,家长们、老师们、教育部门的领导者管理者们,都要思考这个问题。命题的目的在于提醒学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要关注自身的修养。同时,不仅要做一个教育的接受者,也应当做一个教育改革的参与者、发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