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人们发现与会代表中有10人是东欧人,有6人是亚太地区的,会说汉语的有6人。欧美地区的代表占了与会代表总数的以上,而东欧代表占了欧美代表的以上。由此可见,与会代表人数可能是()。

A.22人

B.21人

C.19人

D.18人

答案

参考答案:C

解析:

根据已知条件10人是东欧人,要想使东欧代表占欧美代表的2/3以上,则欧美代表人数必须小于15,也即为10、11、12、13、14。

当欧美代表人数为10人时,此时代表总人数最少为10+6=16(人),而欧美代表无法达到与会代表的2/3以上(即10.7人以上),所以当欧美代表人数为10人时不符合要求;

当欧美代表人数为11人时,此时代表总人数最少为11+6=17(人),而欧美代表无法达到与会代表的2/3以上(即11.4人以上),所以当欧美代表人数为11人时不符合要求;

当欧美代表人数为12人时,此时代表总人数最少为12+6=18(人),而欧美代表达到与会代表的2/3(即12人),但不在以上,所以欧美代表人数为12人时也不满足要求;

当欧美代表人数为13人时,此时代表总人数最少为13+6=19(人),而欧美代表达到与会代表的2/3(即12.6人)以上,所以欧美代表人数为13人时满足要求,而此时与会代表的总人数为19;

当欧美代表人数为14人时,此时代表总人数最少为14+6=20(人),而欧美代表达到与会代表的2/3(即13.2人)以上,所以欧美代表人数为14人时满足要求,而此时与会代表的总人数为20;

综上,19和20都是正确的答案,选项中只有19一个,所以选择C。此外,此题也可直接从欧美人占2/3以上得出亚太人比例小于1/3,可知与会总人数大于18;又知东欧人占欧美代表的2/3以上,可知欧美人少于15人,可知与会总人数小于15+6=21。故选C。

阅读理解与欣赏

(12分)

甫,字子美,京兆人。少贫不自振李邕奇其材,亲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于长安。上言:“有臣如此,陛下忍弃之!”

禄山乱,天子入,甫避走三川。至德二年,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罢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不复问。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于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上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世旧,待甫甚善,亲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

后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乃得还。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杜甫》,有改动。)

【注释】①“京兆”等选文中标有“   ”符号的文字都是地名。②自振:维持生活。③绝:堵塞。④窭(jù):贫穷。⑤褊:小,狭隘。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陛下忍弃之一犬坐于前(《狼》)

B.武世旧 虽乘奔御风,不疾也(《三峡》)

C.从还京师使人之所恶莫甚死者(《鱼我所欲也》)

D.县令具舟迎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杜甫早年家境贫穷不能维持生活,而且仕途不畅。

B.杜甫曾经上书皇上要求得到任用,说明他有很强的进取心。

C.杜甫流落剑南,虽有严武照料,但他仍靠背柴禾、拾橡栗为生。

D.杜甫的性格既有率情自任的一面,又有放旷不自检的一面。小题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4分)

(1)上言(   )            (2)禄山乱(   )

(3)走凤翔(    )          (4)亲其家(   )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李邕奇其材,亲往见之。                                         

(2)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