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魏武将见匈奴使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1、简要分析魏王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捉刀”流传下来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不查词典,模仿推敲的写法,对“捉刀”进行解释。

[推敲]  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作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引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例:反复推敲/推敲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匈奴使的眼光,对魏王作一个肖像描写。

只见那床头捉刀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狡诈,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毕后派间谍听消息;他残酷,怕匈奴使对自己不利,派人追杀。

2、曹操叫崔琰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却持刀站立床头。接见完毕,叫人问匈奴使臣:“魏王何如?”回答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见于《世说新语·容止》)后来把代替别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

3、不恰当。因为匈奴使就是从相貌上看出“此乃英雄也”的;而“人不可貌相”常用在外表上看不出,实际上却很有本领的场合。

4、能写出传神的眼神和气势,就是佳作。

判断题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