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俭朴也是力量
俭朴也是力量
都知道,俭朴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懿行。其实,俭朴也是一种“力量”。
1936年,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采访了革命根据地延安,写下了闻名于世的《西行漫记》。在延安,他看到毛 * * 住在十分简陋的窑洞里,看到周恩来睡在土炕上,看到了彭德怀穿的背心竟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看到了林伯渠的眼镜腿断了,用绳子系在耳朵上也还是将就着戴……斯诺从革命家俭朴的生活中,发现了一种伟大的力量——“东方魔力”。他断言,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兆,胜利之本。
13年后的“开国大典”,证明了斯诺先生的“东方魔力”说,其实,这种“力量”正是中 * * 优秀的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先秦时,秦穆公问大臣由余:君主得国失国,有没有规律性的东西可寻?由余说有,就是“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这位由余,也认为“俭”中自有一种“力量”,可以“得”国。
“东方魔力”的力量,归根到底是人民心之“力”。民心即天心,得民心者得民力。俭朴,是对民之血汗的爱惜,民岂有不支持、不拥护者?支持、拥护,天心、民力,也就在其中了。倘若民脂民膏,任尔挥霍,民岂无怨?怨则失“天心”,失“民力”,“国”岂有不失乎?秦始皇造阿房宫,不但活着奢侈,死后还想无度,结果二世而亡。唐明皇犬马声色,哄着妃子乐,冬天吃鲜荔枝,每天飞马南北,专人运送,结果招来了“安史之乱”,险些掉了脑袋,也是失之于“奢”。
也许有人怀疑,作为“治国之道”,俭朴是一种力量,可居家过日子,未必就是。李商隐有诗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由大比小,“治家”与“治国”同理,套用由余的话,也可以说是“常以俭兴之,以奢败之”。有人调查了某市某区的50名失足青年,其家庭多为“奢门”。过去讲“侯门多荡子”,现在可是“奢门多败子”。由于这些家庭片面追求“超前消费”,不重视道德知识的教育,使得这些青年不爱劳动爱虚荣,不讲贡献讲吃穿,有了银子想金子,做了“皇帝”想成仙。所以,为平欲壑,就去抢,去偷,去骗。结果走入歧途,陷入法网,进入“高墙”。
俭朴,确实是一种力量。
评点:文章开头,作者提出了新见解:俭朴也是一种力量。接着,运用大量史实作为论据:《西行漫记》关于中 * * 党革命家们俭朴生活的记载,引用先秦政治家由余的话,指出国家“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表明“俭朴”是一种力量。又举反面的例子,秦始皇、唐明皇,穷奢极欲,导致国家灭亡。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文章最后指出了一种时弊:有些家庭,追求“超前消费”,将会影响下一代的成长。
写作提示:“俭朴也是力量”,题目本身就是论点。写作此文的关键有二:一是要从历史的实例、传统角度证明“力量”二字;二是运用名言,从名言中挖掘出“力量”二字。写法可灵活多样,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或者对现实条分缕析,二者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