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 * * 党领导的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 图1、图2、图3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材料四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至……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赔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  1949年上半年,毛 * * 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个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已经当时的国家环境作出的重大

——中 * * 党史研究室《中 * * 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爆发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3分)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4分)

(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 * * 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 * * 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5分)

答案

(1)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2分

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

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2分

(2)看法: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

成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

外部原因: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3分

(3)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

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4分

(4)表现: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分

国内外环境: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

意义: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3分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文字“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的文字信息以及材料二中“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的信息来概括二人的不同看法;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郡县制对中央集权一级对于地方管理的角度归结答案。第(2)从材料三中图片以及图片提示语“没有开化得中国佬” “我们应该在中国做什么” “中国就要崩溃了”等信息来给归纳答案;成因从中国内部以及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角度去思考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列强侵华造成民族危机的角度分析作答。第(3)问依据材料四中“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信息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角度分析回答。第(4)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五中“一边倒”并结合所学同苏联建交角度思考作答;环境从新中国刚成立的国内环境以及国际环境角度分析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的角度思考作答。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