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 只填序号)
        理学家为什么崇古抑律?________ 古体与律体之辨跟诗歌史联系起来,就是古体的典范-- 汉魏晋诗与律体的典范-- 唐诗之辨。
①那么,为什么讲求声律、对偶等形式技巧就是品格低呢?
②他们认为,诗歌的审美方面、形式技巧方面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没有正面的价值。
③以这种价值观去看诗歌的体裁样式,古体诗就高于律诗。
④既然诗歌的审美方面没有价值,本来可以不讲,但是如果要进入到诗歌领域去谈诗的话,那么,形式方面人为的工巧因素越多,其价值就越低。
⑤抛开诗歌的内容不论,单从形式上看,近体诗要讲求声律、对偶等,这些讲求在理学家看来,是其在品格上低于古体诗的重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⑤①②④③

实验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三个和尚

       一个活泼伶俐的小和尚,住在小山上的一座庙宇里,他勤快地挑水,不但自己够喝,还往菩萨手中的净瓶里灌水,净瓶里面的柳枝都活了。不久,来了一个瘦和尚,他与小和尚为喝水和挑水发生了争执,后经商量,两人一起抬水。后来,又来了一个胖和尚,三个和尚都要喝水,但谁都不愿意挑水。没过两天,水缸露底了,净瓶里的柳枝也因为没有水而开始枯萎了。    

       一天夜里,三个和尚都在打盹的时候,一支正在燃烧的蜡烛被一只老鼠几口咬断了。半截蜡烛掉在香案上,庙宇起火了。危急之中,三个和尚一起争先恐后,挑水救火,一场大火被很快扑灭了。    

       大火过后,三个和尚似乎明白了什么。从此,水缸里的水又满了,三个和尚高高兴兴地捧着大碗喝水,菩萨手中的净瓶里的柳枝又亭亭玉立了。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争先恐后:                                                                                                                    

    (2)亭亭玉立:                                                                                                                    

2.用“‖”把第1自然段分成三层,并仿照第一层层意的格式,写出二、三层的层意。 

      第一层:一个和尚挑水喝。  

      第二层:                                   第三层:                                    

3.第1自然段三个和尚的表现说明他们当时                                     ,第2自然段三个和尚的表现说明他们当时                                        

4.大火过后,三个和尚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在正确答案后面打“√”)   

     (1)大家都不打盹,就不会发生火灾。(      )   

     (2)人多了,就不办事。(     )   

     (3)只要大家同心、共同劳动,就能办好事情。(      )

5.这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请在括号里填上表示时间的词。   

             (不久)→(       )→(       )→(       )→(       ) 

6.读了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请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