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读图完成要求.

(1)气温最高的点是______,最低的点是______.

(2)降水最多的点是______,降水最少的点是______.

(3)如果A点海拔为1500米,气温为26℃,C点海拔为2000米,则C点的气温是______.

答案

(1)在山区,海拔高,气温低,因此图中气温最高的是A点,最低的是C点;

(2)从图中看出,B是迎风坡,迎风坡降水多,D是背风坡,背风坡降水少;

(3)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是: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因此如果A点海拔为1500米,气温为26℃,C点海拔为2000米,则C点的气温是:26-(2000-1500)÷100×0.6=23℃.

故答案为:(1)A;C;(2)B;D;(3)23℃.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文明的发源地,西南面是世界上最高山脉,东和东南面是浩淼的海洋,北和西北面是广漠沙丘和草原,它与其他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特别在游牧民族未形成和强大之前,其周边一直被有效切断,加之后来人工修筑的万里长城,有效地形成了中国古文明的保护屏障,也为自身营造了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材料二  农业是中国的社会基础,凡适合农业发展的地方,就有家族的迁入,就有人口的繁衍,就有文明的滋生和发展。中国农业文明形成了两个显著特点:庞大的人口和以家族为核心的体系。外族的入侵可以消灭一个王权,却消灭不了所有家族。庞大的人口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不仅赶不尽杀不绝,众多的人本身就是强大的战斗力。保留有聚居的家族和多家族聚居的村镇,本身就是文明承载和发展的体系,这是中国文明连续的社会基础。材料三  考古证实,从商朝就形成的书面文字具有特殊意义,生活在各地的中国人尽管所持方言不同,却都能认知同一字的共同意蕴,这是最早的信息交流平台,是中国文明保持统一性和时间通道上的连续性的重要支柱。由道、儒学说至汉吸纳的佛学经典,共同以大儒学说共融的理论一直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为主的中国文明理论精髓。考选用人制度是保证中国文明连续的组织基础。“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这句引自儒学经典之一《中庸》的箴言,表达了中国人的信条。两千多年来,从综合考试发展到起于隋有固定文体和儒学为宗的科举制,不仅保证治国安邦人才的先进性,而且保证了专一的理论体系,中国文明得到了政治和思想上的高度统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是哪几类因素将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相隔绝?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文字经历演变的历程;并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以上材料,分析中国文化能保持连续性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