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都竞争激烈。竞争促进了发展,推动了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果……请以“直面竞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上海和香港大学生的竞争能力
三十多名浸会大学学生参加完为期四星期的“大都会经验·上海九八”交流实习活动后,亲身体验了上海与香港的竞争力,大部分同学认为香港大学生的竞争力不及上海大学生。这些浸大学生曾于七月到上海多家工商机构实习,体验当地社会文化及工商业运作,并与上海同济大学的师生进行交流。
且听以下同学的感受。首先是语言能力的比较。“上海大学生英语水平挺高的,普通话自不在话下,比好多香港大学生好得多,还有上海话,有的人还学第四种语言,例如日文等。”浸大中国贸易系的谢丽仪说。该交流团的团长张光美深有感触地透露:“我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中心为中心的会员和外籍教师当翻译,但大部分当地会员都有一定的英文沟通能力,所以实际上需要我翻译的并不多。”上海大学生英语水平有多好呢?浸大政治与国际关系系学生关仲贤这样分析:“他们书写和阅读的能力较强,听和说较弱。”跟着比较两地大学毕业生在职进修的好学程度。宗教系学生许教民印象深刻地回忆道:“我实习的上海东方商厦有八成员工利用晚间进行进修。上海的朋友曾好奇地问我为什么在香港读完大学后一般不去进修。”何丽盈亦是中贸系学生,她认为上海人很刻苦耐劳。她进一步补充:“上海人明白一定要向上争,否则就会被淘汰。”许教民解释上海人会居安思危,并坚信想晋升,一定要有学历。薛慧沁是应届毕业生,她笑言去了上海后,受了上海人的好学态度的感染,打算工作一两年后攻读硕士。
话说回来,香港大学生有创意及敏锐的商业头脑似乎比内地人稍胜一筹。这群浸大学生普遍认为个人在人事方面较为主动,市场触觉也比上海人更敏锐。港人普遍有较强的商业意识。另外,他们也感觉到上海人在仪表、礼貌方面不及香港人。毕竟香港近数十年的发展比上海较为国际化。
三言两语甚难为上海和香港的比较定下结论。不过有两点是可肯定的。其一上海大学生是百中甚至千中挑一的国家级精英,而香港目前入读大学并不是太难,大约两名预科生有一名可以成为大学生。其二城市干劲,上海市民对上海的发展很有信心,单看浦东的干劲已可略见一斑,而港人对现时本港经济环境的信心仍有待提高。
简评:这是发表在香港报纸上的一篇说明性文字。仅读了标题,我们就可以捕捉主要信息: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上海和香港大学生的竞争能力;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比较法。
看到这个话题,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格言。“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它是促进人类文明的动力。我们有幸处在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在引进竞争的机制。竞争的机制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均等的竞争机会。一个引进了竞争机制的单位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每一届奥运会,都会有运动员打破世界纪录,这是竞争的结果,是竞争促使运动员挑战极限,创造辉煌。
“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就是缺乏竞争的弊端。一个集体中,如果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没关系,那么这个集体就是一个瘫痪的集体。
竞争意味着机会,也意味着危机。有些企业在竞争中发展壮大,有些企业在竞争中惨遭淘汰。企业兴衰的关键不是人的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人的观念、魄力、智慧和才干的竞争。
如果写议论文,可以写竞争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竞争要遵守公平原则和职业道德。如果写记叙文,我们可以以小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