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红”是中国人喜爱的颜色。生活中,人人希望做红人,学业希望是红色成绩,从商希望红红火火,办事希望开门红。股市涨了叫飘红,运气不错叫走红,公司火了要分红,甚至花儿谢了也叫落红。红牡丹、红高粱、红心结、红地毯、红灯笼、红对联、红利是、红双喜、红军、红旗……浓浓的中国红,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吉祥、喜庆的热烈关注,同时也是对生命、对未来的热切企盼,在“红”的背后,更承载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必将引领着人们从一个高度走向另一个高度。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经历、体验或看法呢?请以“红”为话题,合理选择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1、中心突出,层次清楚;2、所写内容必须在本话题范围内,充分体现话题内容;3、文题自拟;4、文体自选;5、立意自定;6、不少于800字;7、不得抄袭。

答案

一轮红日 一轮人生

湛江一中高三(10)班  全琪

看过那红日自海出,万丈霞光生,看过那红日挂天中,骄阳红胜火,看过那红日沉西山,余晖铺大地。一轮红日,朝升暮落,推移往来,像极人的一生,此起彼落,此兴彼衰。

朝阳是并不耀眼的红,温暖,热烈,奔放,一如人生之刚起步,并不辉煌夺目,但积攒着无比的希望,无限的力量。朝阳是勇敢的。他怀着红色的信念,披着红色的战袍,执着红色的利剑,踩着红色的路子,穿过冰冷漆黑的夜,赶到万籁俱寂的晨,带给大地光明,带给人间红彤彤的希望。少年亦是勇敢的。他们怀着红色的向往,存着红色的希望,相信红色经典,会为理想熬红双眼,会为真理争得脸红耳赤。等到岁月磨平了棱角,等到生活褪掉了红色而变得漆黑如铁,等到人生的追求不再似红色的正统光明,疲惫的人会怀念起红色的少年。朝阳和少年的红都不是耀眼的,但足够执着,足够热烈,足够光明,足够温暖,足够将一个世界,建设得明亮如昼、温暖如春。

如果说朝阳并未发尽光芒,那么骄阳就是光辉灿烂、光芒毕露的了。骄阳的红是张扬的,是霸气的,是持久而狂热的,是大气而慷慨的。世间的众多事物,都因了骄阳的照耀,变得光彩夺目。骄阳下的一丛花,红艳艳的似女人腮边的胭脂;骄阳下的一簇叶,红彤彤的是怀着醉意的笑;骄阳下的一泓水,波光粼粼似泛着捣碎了的金;骄阳下的一场子谷粒,泛着光粒粒是农民金红的喜悦。骄阳是灿烂的,而人在得意之时,如日中天,红光满面,红运沓来,亦如骄阳的灿烂;而周围的人事因了得意之人骄阳一般的照耀,也光芒万丈、熠熠生辉。骄阳是得意的,红极之时伸出左手拉住黎明,伸出右手挽住黄昏,演绎一个光照寰宇的辉煌。人在壮年也是得意的,红极之时兼有年轻的锐意干劲和年长的沉稳持重,演绎一个红红火火的人生。

待到日薄西山,人近暮年,你可以说红极一时的风光不再,也可以说自有平和的美。一离离黯淡了红光的夕阳,一声声沉重的慨叹,一段段百折的愁肠,一掬掬盈盈的泪光,红了的是人的眼眶,红不了的是陡落的事业、已逝的韶光。日在落下时应该自赏,人在落泊时最应自强。曾经的红光不是完全消逝,只是淡了、远了,记得那红色的辉煌,便依然有一个温暖的傍晚。晨起暮落,朝来夕去,日是周而复始,人是只此一生。到了尾声,即使喑哑黯淡,也要留一个殷红的完满。

一轮红日,一轮人生,此起彼落,此兴彼衰,都是一幕用红色由浅而深、由深而浅涂抹而成的风景。看一轮完满的红日,过一轮完满的人生。

【点评】内容20分,表达20分,特征20分,总分60分。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语言极富文采的满分作文。小作者巧妙地选取了“红日”与“人生”的关系,将发散性的角度合理地集中到一点,然后分三个角度,即朝阳与少年、骄阳与青年、夕阳与晚年,两两对应,不蔓不枝进行敷演,构思精巧,语言用词丰富,具有很强的驾驭力。

这是一道典型的发散性的话题作文。作文题的原材料从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给考生打开了写作的思路。在观点的选择上,原材料也给予了必要的罗列,文题为“红”,大拙而大巧,既好写也难写。在内容和观点上,不同层次的考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但可以迅速判断考生的认知能力。要写好发散性的话题作文,关键是选择自己最熟知的内容,进行“以小见大”的写作,文章的开口要小,立足一点写深写透,如果没有丰富的材料积累,没有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最好不要写成泛泛而论的文章,那样就显得空洞甚至无病呻吟了。围绕“红”来选材,最好先看结尾的三个立意提示,可以围绕“人们对吉祥、喜庆的热烈关注”来写作;可以围绕“对生命、对未来的热切企盼”来写作;也可以围绕“更承载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必将引领着人们从一个高度走向另一个高度”来写作;或者也可以围绕三个观点集中进行传达,比如“红是中国的文化底色”等等,甚至可以围绕“红”进行其他角度的立意。在观点的选择上,能够体现考生对“红”的感知能力,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在写作中,注意材料选择的同类性,保持文章风格的一致,在表达观点见解的时候,应该紧扣“红”字来抒发情感,表达看法。不应该任意组词,私自改变话题“红”。在文体的选择上,可以合理选择各种文体,但要注意文体特征,不要文体不分,去为“发散”而“发散”,兴之所至,不计其余。

单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