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弄城,示中国富强。(敕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王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大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 [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忠以国事,尽诚于神明乎!——《天把之神灵庄记》

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材料看,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根据材料,归纳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寻找建文帝;弘杨国威;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②国力强大;造船等手工业发达。

③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的国家多。

④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活动的先驱;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问答题 简答题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