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氨气是生产铵态氮肥的主要原料,但一经泄漏,危害十分严重.请根据下列相关报导,回答问题:某地一冷饮厂氨气泄漏,液氨冲破管道,喷射而出.当时,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现场温度骤降到-30℃.抢险队员紧急中用柠檬水淋湿全身后冲进泄漏仓库堵泄,虽堵泄成功但抢险队员被冻伤.已泄漏的500Kg液氨经喷水12t后才将其稀释.这次事件造成百余人氨气中毒,距离事发地点5米的树木在短短半小时内叶子由绿色变成黄色.

(1)从以上报导获得的信息中,你了解到氨气有哪些性质?(至少写出3条)

(2)抢险队员用柠檬水淋湿全身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3)请解释接触液氨可能引起严重冻伤的原因.

答案

(1)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属于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气有毒性,属于氨气的化学性质;

(2)抢险队员用柠檬水淋湿全身的可能原因是:氨气溶于水呈碱性,柠檬水呈酸性,二者发生中和反应,减少氨对抢险队员的伤害;

(3)接触液氨可能引起严重冻伤的原因是液氨汽化时会吸收大量的热,使温度降低.

故答案为:

(1)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有毒性;

(2)氨气溶于水呈碱性,柠檬水呈酸性,二者发生中和反应,减少氨对抢险队员的伤害;

(3)液氨汽化时会吸收大量的热,使温度降低.

多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以下问题。

“美”字的来源,是“羊大为美”。《说文》对美的注释是“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来源于好吃、味美。孔子的“君子成人之美”,把美与善、美与满足混在一起,他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是例证。大哲学家庄子,对美很有点辩证的把握,看到了美的相对性。他说:一‘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孟子认为“充实之为美”,已经触及了一些内涵。此外《礼记》的“美恶皆在于心”,把美看成是主观的东西,还有散见于诗词、文章的不少观点,如美在恰如其分;在于匀称,即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所描绘的东邻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至于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则说明了美在自然。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谚语,道出的是美在于关系。对于美是不是主客观的统一,苏东坡的《琴声》作了这样的思索:“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予君指上听”

以上种种,虽挂一漏万,确也说明“______”。如美学家朱光潜所云:“法国人往往把美叫做‘我不知道它是什么’。”

其实,漂亮的形象引起人们感官愉悦,进而触发其爱慕甚至占有的情感,这里有历史的、文化的、民俗的、道德的、时代的、物欲的等多种因素作用于其间。包括体育竞技、书法、绘画、文学作品等之所以让我们觉得美,归纳起来,首先,是在于一种具体的形象(不是抽象的概念)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其次,感官把接受的形象作用于情感,引起了我们的爱慕和喜悦,给我们享受和陶醉。第三,能够引起我们审美情感的形象,只能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它们都只对于人,对于人类社会才有意义。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美不是自然现象(如花的红和花的美有区别),也不是私有现象(美能分享,美有公认的标准),如少女能歌唱失去的爱情,而守财奴不能歌唱他所失去的钱财(因为后者的歌唱不能和他人交流,共鸣,因此不会动人);第四,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的各种形象,不是都美,即美除了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的特点外,还必须具备一个最根本的特点——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美的形象应当反映出人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也即人有意识、有目的,能动地去改造世界,追求真与善,从而在客观世界取得自由这样一种能力和力量。如庖丁之出神人化地解牛,医生神奇熟练地运用手术刀,社会井然有序地和谐发展,神舟飞船出入自由地遨游太空……美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所以有稚予之心,美在无邪;少女之心,美在无瑕;志士之心,美在无私;壮士之心,美在无畏之誉。

下列作为本文标题较为合适的是()。

A.谈美

B.美的种类

C.美的意义

D.美与丑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