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小题1: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持沃灌(热水)                B其欣悦(观察)

C 白玉之环(腰佩)              D 援疑理(询问)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先生不知何人也     高可二黍

B 马千里者           余从师也

C 无从致书观         不敢出一言

D 候欣悦             真不知马也

小题3: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是写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志趣爱好及生活状况,他有三大志趣:好读书、性嗜酒和著文章。

B.甲文中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原因是不慕荣利,他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

C.乙文主要写了作者少时读书之难,抄书之苦及从师求学时生活的艰苦,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D.乙文可知作者最终取得成就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刻苦好学,二是博览群书,三是虚心请教。小题4:把下列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1)况且想和普通的马等同都不可能,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小题1:B项中为“俟其欣悦(等待)”。

小题1:C项中的“以”都是“来”的意思。

小题1:节选文没有采用对比的手法,《送东阳马生序》整篇文章采用的是“对比”的手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与气候息息相关。就居住来说,建造房屋必须要考虑气候的影响。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建造房屋的目的就是用房屋营造一个保护性的、舒适的小气候坏境,适合人类的生活与工作。所以,房屋的结构首先必须适应当地的气候特点,使之便于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避免不利的影响。
中国房屋一般坐北朝南,这样,向南的房屋在冬季可以多接收阳光,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夏季多南风的有利条件;房屋北面窗户少,可减少冬季寒冷北风对室内的影响。建筑物所选用的材料也因气候而异,不同的气候条件需要不同的材料,特定的材料也只能产生于某种气候环境中。如中国北方多采用木料建房,而南方多用竹料,生活在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则利用冰雪建造房屋。建筑物的建构也随气候而不同。中国南方的房屋一般高大,便于通风、散热、散湿,适合南方的闷热气候;北方的房屋一般低矮,利于保温,适合北方的寒冷气候。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人们在长期适应气候的过程中发展出具有地方风格的各种住房,比如傣族的吊脚楼、海南岛的石头房、黄土高原上的窑洞、青藏高原上的庄巢住宅等等,这些风格独特的房屋在材料、外形、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都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这些房屋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舒适,而且还成为各地民俗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本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北方房屋南面窗户较少

B.各个地区的房屋风格各异

C.各地房屋的结构差别不大

D.北方用木料建房是为了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