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化学反应的程度与反应物的量之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下面是小明同学各取等质量的木炭和铁丝分别在容积相同的集气瓶中燃烧,请帮助他把横线填写完整.

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A木炭在空气中红热生成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______
在氧气中______,放热
B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______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______,生成黑色固体.
通过上述A、B两组对比实验的现象,试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现象不同的原因______.

答案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碳+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铁+氧气
点燃
四氧化三铁;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只能烧至红热,而在氧气中发出白光;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却能燃烧,说明氧气的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从微观上分析单位体积内所含氧分子数目越多,与另一反应物分子的反应的几率越大,反应越剧烈.

故答案为:

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A木炭在空气中红热生成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碳+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在氧气中发出白光,放热
B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铁+氧气
点燃
四氧化三铁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氧气浓度越大,单位体积内所含氧分子数目越多,与另一反应物分子的反应的几率越大,反应越剧烈.

多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轼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馀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

——苏轼《答谢民师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具审起居佳胜审:清楚,明白

B.坐废累年废:废黜,放逐

C.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了:完结

D.而乃以赋鄙之鄙:轻视,看不起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

B.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C.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

D.使贾谊见孔子清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是说文章要根据内容的要求,自由表达,摆脱形式限制,使之恰到好处,以取得自然流畅,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

B.在苏轼看来,《离骚》的突出价值在于具有“风雅”的讥刺作用。

C.从“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更多地关注着灵感思维的直觉性与短暂性。

D.从最后一段看,苏轼不愿意答应谢民师给惠力法雨堂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