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意定之债的是

A.侵权行为之债

B.合同之债

C.不当得利之债

D.无因管理之债

答案

参考答案:B

解析:[解题指导] 本题的考点为债的类型。依债的发生原因及债的内容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决定,债可分为法定之债和意定之债。(1)法定之债是指债的发生与内容均由法律加以直接和明确规定的债。法定之债主要有侵权损害赔偿之债、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及缔约过失之债,由此可排除ACD项。(2)意定之债是指债的发生及其内容完全由当事人依其自由意志决定的债。意定之债主要有合同之债、单方允诺之债。由此只有 B项为正确答案。[错误防范] 本题考察对概念的理解。注意掌握各种债的类型的具体含义。

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字阅读。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问答题

试题四

阅读下列说明和C代码,回答问题1至问题3,将解答写在答题纸的对应栏内。

【说明】 堆数据结构定义如下: 对于n个元素的关键字序列{al,a2,…,an},当且仅当满足下列关系时称其为堆。

在一个堆中,若堆顶元素为最大元素,则称为大顶堆;若堆顶元素为最小元素,则称 为小顶堆。堆常用完全二叉树表示,图4-1是一个大顶堆的例子。

堆数据结构常用于优先队列中,以维护由一组元素构成的集合。对应于两类堆结构,优先队列也有最大优先队列和最小优先队列,其中最大优先队列采用大顶堆,最小优先队列采用小顶堆。以下考虑最大优先队列。 假设现已建好大顶堆A,且已经实现了调整堆的函数heapify(A,n,index)。

下面将C代码中需要完善的三个函数说明如下:

(1) heapMaximum(A):返回大顶堆A中的最大元素。

(2) heapExtractMax(A):去掉并返回大顶堆A的最大元素,将最后一个元素“提前”到堆顶位置,并将剩余元素调整成大顶堆。

(3) maxHeaplnsert(A, key):把元素key插入到大顶堆A的最后位置,再将A调整成大顶堆。 优先队列采用顺序存储方式,其存储结构定义如下: #define PARENT(i) i/2 typedef struct array{ int *int array;/ /优先队列的存储空间首地址 int array size;能//优先队列的长度 int capacity; //优先队列存储空间的容量 }ARRAY; 【C代码】 (1)函数heapMaximum int heapMaximum(ARRAY *A){return(1);} (2)函数heapExtractMax int heapExtractMax(ARRAY *A){ int max; max=A->int_ array[0]; (2); A->array_size一; heapify(A,A->array_size,0);//将剩余元素调整成大顶堆 return max; } (3)函数maxHeaplnsert int maxHeaplnsert(ARRAY *A,int key){ int i,*p; if (A->array-size==A->capacity){//存储空间的容量不够时扩充空间 p=(int*)realloc(A->int array, A->capacity *2*sizeof(int)); if(!p) return-1: A->int _array=P; A->capacity=2*A->capacity; } A->array_size++: i=(3); while(i>0&&(4){ A->int _array[i]=A->int_ array[PARENT(i)]; i=PARENT(i); } (5); return 0; }

若将元素10插入到堆A=(15,13,9,5,12,8,7,4,0,6,2,1)中,调用maxHeaplnsert函数进行操作,则新插入的元素在堆A中第()个位置(从1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