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洪昇的《长生殿》和白居易的《长恨歌》在题材与主题的处理上有何异同?

答案

参考答案:洪升在《长生殿例言》中明确表明:“史载杨妃多污乱事,予撰此剧、上按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为之。”这正说明《长生殿》和《长恨歌》在题材和主题处理上是有相同之处的。

长期以来,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流传很广,以此为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且不少作品尤其喜欢“涉秽”。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以李、杨爱情故事为题材的第一篇艺术作品,作者着力歌颂李、杨二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真挚爱情。作品没有把安史之乱归罪于杨贵妃,对“汉皇重色”给国家人民所带来的灾祸有所揭露,对唐明皇也有所讽刺和揭露。同时,对李、杨的悲剧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洪升的《长生殿》与《长恨歌》一样,“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摒弃了女人祸水的封建观念,它同样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着力表现了李、杨生死不渝的“钗盒情缘”。但应当看到,洪升对这个古老的故事进行了呕心沥血的再创造,《长生殿》中李、杨故事及李、杨形象,都达到了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的境地,作者对于题材和主题的处理,独具匠心,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长生殿》的突出成就在于:作者不仅把传说中的李、杨爱情故事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善于把一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与爱情主题巧妙地结合起来,把政治现实和爱情故事合为一体,从而真切地表现历史真实。作品既着力描写李、杨真挚的爱情,歌颂那种理想化了的坚贞不渝的爱情;又深刻揭示他们沉迷于奢侈爱情生活给社会、给政治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时还表现了他们在政治上的松弛、失误,终于促成了他们的爱情悲剧,因此,我们在剧本中不仅看到了《定情》、《密誓》、《情悔》、《团圆》这一些充满真情厚爱的场面,而且看到了与李、杨爱情紧密相关的国家大事,如《权哄》、《进果》、《惊变》、《献饭》、《弹词》等情节,《长生殿》不仅歌颂了李、杨那种理想化了的爱情,同时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统治集团内部尖锐复杂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反映了社会的现实,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而且,由于时代的原因《长生殿》中对李、杨的谴责与同情,也体现了作者一定的民主思想和民族精神。当然,作者思想上的矛盾和复杂性,也给作品带来一定的复杂性,对于我们来说这里是最难理解的了。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一粒麦子刘燕成

①麦子是跟随父亲的那捆麦哨进城的。 

②那一年的四月,父亲走了,他留给我两册手抄歌本、一支唢呐和一捆麦哨,我从千里外的老家将父亲留给我的这些遗产带进了城里的家。进城后,我将唢呐高高地搁置在了书橱里,两册手抄歌本也被我请人重新装订了一番,做得像书的模样,以便保存作永久的纪念,而那一捆麦哨,被妻丢进了阳台的花钵里,从此不再有人管它。

  ③历经了半年的风吹雨打,就到了秋末冬初,那捆麦哨竟然长出了一粒嫩绿的芽儿,在花钵里,正迎着窗外的冷风,猛烈地哆嗦。透过玻璃,从我的书房斜斜地望过去,正好可以看见那花钵里的麦芽,有一些伶仃的样子。那些废弃的书报、旧碗、拖鞋、破开了洞的棉袄,统统丢在阳台那边,花钵就是孤立在这些废弃物之中的。幸好时不时地可以招来一些淡冷的阳光,柔柔地泼洒在阳台里。自从有了这一滴娇嫩的绿色后,我便开始慢慢地喜欢起这方小小的阳台来。

  ④那段时光,看麦,是我起床后必做的一件事。见得那小小的生命之色一日比一日浓,叶片也一天比一天粗壮,渐渐地,还长出了秸秆,包裹在那鲜绿的叶片里,我的心不禁欢喜起来。我心想,这粒麦,它生命之血是源于父亲手心的,或许,它那根底泛白的麦壳上还留有父亲的手温,这些绿,或许就是从那温度里生长出来的。一如今日的我,也是从往日父亲的血脉中走出来的。把这粒柔弱的幼麦当做兄弟,每天给它一些粮食、水,一些温和的态度,让它真正感受到兄长的关怀,而不是那些城里人的冷漠。我对妻说。

  ⑤冬日的阳光总是少得可怜,天气稍微转好的日子,也只是在中午方才见得厚厚的云层里那一个单薄的太阳影。稀薄的阳光,赢弱地从屋外的院坝上空穿过,然后从窗外的那棵百年梧桐的光秃秃的枝丫间轻轻地掠进了我的阳台,照着麦。然而没有多久,我便发觉我似乎和别人一样,每一日都沉陷在忙碌无为中,静不下片刻的心绪来。只有在周末的日子,方才抽得出身去看看那阳台上的麦儿;平日里,总有许多的事要做,总有一些无关的人事要去面对和应付。所以,麦总是孤独地站在阳台的花钵里,虽然它绿绿地日渐坚强起来,但毕竟生长在这繁华的都市。

⑥那一年的深冬,雪洋洋洒洒来到了人间,一些雪花像长出了手一般,伸到阳台里面来了,厚厚地躺在花钵里,盖得麦儿见不了影。我突然就想起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谚语:今年麦盖三层被,明年枕着馒头睡。我倒不是在期冀“枕着馒头睡”的富足和幸福,我只是在想,这般大的雪,倒是预兆了麦子的一生好命。我到底是可以在来年的春天,看到这一粒沉甸甸的麦子了。那时,我想学着父亲,用收获后的麦秸做成唢呐哨,用这麦哨,像父亲那样吹一吹我很早就没有吹了的酒曲。那些往日熟悉的曲子,现在大概是忘记得差不多了的罢。

⑦记得小时候就喜欢吹唢呐柳笛之类,我偷过父亲的唢呐,还将麦秸用滚水煮软,然后一小节一小节地剪下,做成麦哨。怕父亲发现,便躲到老屋背后那些僻远而幽深的峡谷里,坐在那绿油油的麦地上使劲地吹。若此种种的“恶迹”,倒是使我越来越像父亲了,即便我没父亲这位民间艺人将唢呐吹得婉转动听,吹得人心欢畅,但我到底是没有丢掉父亲的这一门手艺。什么样的酒事,要吹什么样的唢呐;什么样的时辰,要吹什么样的曲调,这些我是烂熟于心的。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城里,那天父亲是吹着这唢呐,将我送到山路的尽头的。山里人的唢呐,没了这小小的麦秸,没了麦哨,是怎么也不可能吹得出乐调来的。有时我想,没有父亲默默的支持,我不知我的生活会是怎样……

⑧春天悄悄来临的时候,这花钵里的麦粒就成熟了。金黄的叶,金黄的秸秆,金黄的穗粒,即便是夜里,也泛着那丰产的喜气。然而这个时候,面对这沉甸甸的一颗麦,我的眼里总是含着泪水。当我从书柜里取出父亲的唢呐,当我抚摸着唢呐上的麦哨,我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那麦哨声里的村庄,我似若看见了往日的父亲。

⑨我想,就让这颗花钵里的麦兀自流浪在阳台上吧。如同父亲,让我一个人漂泊在这个异乡的城市。

(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一粒麦子”为线索,叙述了麦子在花钵中逐渐成长的过程,集中表达了作者对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麦子的赞美之情。

B.第③段描写那捆麦哨竟然在风吹雨打后长出了一棵麦芽,那伶仃娇嫩的模样触动了作者,作者从此喜欢并关注起麦芽的成长。

C.第⑤段作者描写阳光透射在麦子上的情景,运用“稀薄”“羸弱”“轻轻”等词来突出阳光的稀少,直接表达对幼麦的关爱。

D.第⑦段作者回忆偷学唢呐以及父亲送他上城里工作的情景,写出了“我”“麦哨”“父亲”三者的内在联系,蕴含父子深情。E.结尾段与第①段互相照应,语言简洁但内蕴深刻,城市里的“我”如同花钵中的“麦”,肩负着殷切的期望,孤独但却坚强。

小题2:请简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我心想,这粒麦,它生命之血是源于父亲手心的,或许,它那根底泛白的麦壳上还留有父亲的手温,这些绿,或许就是从那温度里生长出来的。一如今日的我,是从往日父亲的血脉中走出来的。

小题3: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1)第⑥段,作者引用“今年麦盖三层被,明年枕着馒头睡”这句谚语,有何作用?(3分)

(2)第⑧段,为什么“面对这沉甸甸的一颗麦,我的眼里总是含着泪水”?(4分)

小题4:在“一粒麦子”的成长历程中,哪一点最能引发你对人生的感触?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一点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