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某五层中学教学楼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最大跨度9m,层高均为3.6m,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建筑场地类别II类,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框架混凝土强度等级C30。
假定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多遇地震作用计算,相邻振型的周期比小于0.85,顶层框架柱的反弯点位于层高中点,当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时,水平地震作用效应计算取前3个振型,某顶层柱相应于第一、第二、第三振型的层间剪力标准值分为300KN,-150KN,50KN,试问,地震作用下该顶层柱柱顶弯矩标准值MK(KN·m),与下列数值最为接近的是()。
A.360
B.476
C.610
D.900
答案
参考答案:C
解析:
M=300×3.6/2=540kN·m;M=-150×3.6/2=-270kN·m;M=50×3.6/2=90kN·m
依据《抗规》第5.2.2条,当相邻振型的周期比小于0.85时,该顶层柱柱顶弯矩标准值。
【命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的结构,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的计算方法。
【解题分析】
1.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结构抗震设计中常用的方法,规范规定,对于较为规则的结构可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只要了解规范的相关规定,就可以很容易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公式(5.2.2-3)计算得出正确答案。
2.在电算程序应用普遍的情况下,考生应注意在实际工作中对程序计算方法的了解,注重对电算结果合理性的判别,同时加深对规范规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