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6分)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到此处省略两句见默写内容)                               (选自《晏子春秋•杂下》)

小题1: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4分)

①齐之辞者也(       ) ②今来(         )

③何(     ) ④缚者为者也(         )

小题2:翻译文中画浪线的句子:(4分)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小题3:“吏二缚一人诣王”的目的是什么?(2分)

小题4: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目的是想说明什么?(2分)

小题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晏子是怎么样巧妙应对楚王的羞辱的?(2分)

小题6:楚王戏晏婴,你认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为什么?(2分)

答案

小题1:①熟练 ②将要 ③犯罪 ④同“何”

小题1:①两个官差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那儿去。②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同。

小题1:想羞辱晏子,从而想羞辱整个齐国

小题1: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一来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反击“齐国人本来就喜欢偷盗”的发难。

小题1:晏子通过类比论证方法将橘子的生长不同与齐楚两国的不同说明,从而反驳了楚王的羞辱之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小题1:善意或恶意都可(例:善意的,因为楚王羞辱晏子的原因只是看看晏子是不是“齐之习辞者”且最后晏子反驳后并没有恼羞成怒;恶意的,因为楚王羞辱晏子是经过周密部署的,且是想借羞辱晏子达到羞辱整个齐国的目的的。)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能力。在理解时,除了要注意具体的语境,好药注意到有些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坐”这个字,就要注意它的古今义。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为、请、徒、其实”等关键字,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成份,必要时还要调整句序,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楚王想侮辱晏子”的目的来分析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这句话来分析目的是什么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晏子运用类比的方法来反驳楚王的。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的,都必须围绕文章的内容来谈理由。

问答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诸葛亮论 

苏轼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 * * ,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衮,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 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且夫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此仁人君子大患也。

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选自《苏轼集》)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得其 * * 逞:实现

B.欲大义于天下信:取信

C.曹、刘之不敌:实力相当

D.孔明既不能其信义全:成全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且夫杀一不辜得天下且举世誉之不加劝

B.衰乘危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始治兵振旅今其智反不能及

D.绝曹氏之手足作《师说》贻之小题3: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

B.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

C.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

D.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小题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的这篇文章独辟蹊径,其独特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思。第一段开宗明义地指出孔明失败的原因是“仁义诈力杂用”。

B.在第二段中,苏轼认为孔明口头上讲仁义,实际上却是使用诈力,而且他认为孔明和曹操的做法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C.第三段是说孔明既不能全信义,就应该用智谋,而且提到只有汤、武才能用“大义”,其他的人都不能用。

D.第四段总结全文,指出说空话是毫无实际价值的,而且举了两件事来说明孔明的想法和说法都是脱离实际的。小题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4分)

(2)宜其屡战而屡却哉!(3分)

(3)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