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牡丹亭》的主题有何积极意义?这部作品是怎样突出“情”与“理”的斗争的?它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参考答案: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这个光辉形象,传达了在明代封建专制主义重压下,广大青年要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和婚姻自由的呼声,暴露了封建礼教虚伪和腐朽,以及它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这一进步的、积极的主题,对当时和后来都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它鼓舞着人们的斗争意志,引起被压迫的青年妇女的强烈共鸣。如传说娄江女子俞二娘因读此书,断肠而死;杭州女演员商小玲因演此剧,伤心而亡等。可见影响之大。

宋代形成的程朱理学,到了明代,发展到了极限,成为当时的官方哲学,严重地窒息人们的思想,扼杀着人们正常的欲望与感情。汤显祖在当时进步思想家的影响下,不仅成为一名伟大的古典戏曲作家,而且在明代中叶以来,他还是站在时代前列的进步思想家。他勇敢地提出来一个与“理”直接对立的“情”字。他挥动“情”的宝剑,砍伐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及其官方哲学。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对理想爱情的执著追求。作者是用“情”的哲理来解释的。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什么叫“情之至“?它表现在封建礼教不能规范它,不能约束它。杜丽娘那种“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情”,像狂风一样,可以冲破封建专制主义的一切樊笼。《题词》又云:“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汤显祖通过杜丽娘同杜宝、甄夫人、陈最良等封建正统势力的冲突,用杜丽娘形象所包涵的全部艺术魅力,表达了“情”与“理”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斗争。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历来有口皆碑。其主要特色表现在:

(1)它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辉煌巨著。明代戏曲评论家吕天成《曲品》评《牡丹亭》时说:“杜丽娘事甚奇。而著意发挥,怀春慕色之情,惊心动魄。且巧妙叠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牡丹亭》的情节,既有现实的生活基础,又有作家的理想成分。现实与理想交融,使情节本身即包含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色彩。

(2)作者怀着饱满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塑造了一群人物形象,首先是杜丽娘,她性格的美,最重要的是她蕴藏在内心的火一样的热情和梦想,不倦不休地追求着美好的理想生活。除杜丽娘外,作者还以鲜明的爱憎,创造了很多真实优美的艺术形象。明代王思任在《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中,对《牡丹亭》的具有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有一段有趣的论述。他说:

若士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其欸置数人,笑者真笑,笑即有声;啼者真啼,啼即有泪;叹者真叹,叹即有气。杜丽娘之妖也,柳梦梅之痴也,老夫人之软也,杜安抚之古执也,陈最良之雾也,春香之贼牢也,无不从筋节窍髓,以挥其七情生动之微也。

(3)语言真切自然而又含蓄雅致。他继承了元杂剧语言的富有本色的传统,又溶合有六朝辞赋、五代词的绮丽风格。这就构成了汤剧语言的独特风采。明代戏曲评论家王骥德《曲律•杂论》对其语言作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其掇拾本色,参错丽语,境往神来,巧凑妙合,又视元人别一蹊径。技出天纵,匪由人造。”《惊梦》、《玩真》诸出,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特点。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

(2010年)   二、(本题22分)   案情 被告人赵某与被害人钱某曾合伙做生意(双方没有债权债务关系)。2009年5月23日,赵某通过技术手段,将钱某银行存折上的9万元存款划转到自己的账户上(没有取出现金)。钱某向银行查询知道真相后,让赵某还给自己9万元。   同年6月26日,赵某将钱某约至某大桥西侧泵房后,二人发生争执。赵某顿生杀意,突然勒钱某的颈部、捂钱某的口鼻,致钱某昏迷。赵某以为钱某已死亡,便将钱某“尸体”缚重扔入河中。   6月28日凌晨,赵某将恐吓信置于钱某家门口,谎称钱某被绑架,让钱某之妻孙某(某国有企业出纳)拿20万元到某大桥赎人,如报警将杀死钱某。孙某不敢报警,但手中只有3万元,于是在上班之前从本单位保险柜拿出17万元,急忙将20万元送至某大桥处。赵某蒙面接收20万元后,声称2小时后孙某即可见到丈夫。   28日下午,钱某的尸体被人发现(经鉴定,钱某系溺水死亡)。赵某觉得罪行迟早会败露,于29日向公安机关投案,如实交待了上述全部犯罪事实,并将勒索的20万元交给公安人员(公安人员将20万元退还孙某,孙某于8月3日将17万元还给公司)。公安人员李某听了赵某的交待后随口说了一句“你罪行不轻啊”,赵某担心被判死刑,逃跑至外地。在被通缉的过程中,赵某身患重病无钱治疗,向当地公安机关投案,再次如实交待了自己的全部罪行。  问题:

赵某致钱某死亡的事实,在刑法理论上称为什么?刑法理论对这种情况有哪几种处理意见?你认为应当如何处理?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