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8分)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课文选自《___________》,此书相传是春秋时期的____________所作。(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题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反衬了曹刿的深谋远虑。

B.从本文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C.作战时,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明曹刿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

D.曹刿认为“彼竭我盈”是追击的最佳时机。

答案

小题1:左传  左丘明(1+1分)

小题2: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3分)

小题3:C (3分)

小题1:题目分析:《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作者左丘明。《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相传是左丘明所著。

点评:文学常识,顾名思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常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文学常识能提升人的文学素养,改善一个人的文化形象,而掌握更多的文学常识对于我们成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很有意义。所以,多多储备积累,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引用和运用文学常识,使得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学精华融进自己的血液之中,成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部分。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作者、体裁、主人公等可以进行分类,以防混淆。对著名篇章的内容熟读并熟记。本题考查了文章的出处和作者,这是最基本的,应该牢固掌握。

小题2:题目分析:翻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时,要注意把“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必”(一定)、 “情”(实情)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本题中的“必以情”一句是省略句,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小题3:题目分析:A. 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反衬了曹刿的爱国热情。B. 弱国战胜强国的原因是政治上以百姓利益为重,取信于民。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这句话交代了追击了的最佳时机。

点评:记叙文(这里指广义记叙文,包括散文和小说等)、说明文、议论文都会有这一考查方法,要求考生对文章内容探究的结果进行审查、鉴别,并作出选择或判断正误。题型有:题干中列出对文章主题、中心、主要信息等内容的探究,要求考生判断其探究是否正确、合理、准确、全面。这类题一般都是以选择题或判断题的形式出现。选择题灵活多变,有的要求考生选出正确的项,有的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项;有的是单项选择,有的是多项选择。本题中的A、B、D三项都有错误,主要认真分析文章,不难发现其错误。

填空题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