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郑板桥开仓济民》一文,完成小题。(14分)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文)。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①郑板桥开仓民(    )    ②曾范县令(    )

③值荒(    )        ④上有    (    )

小题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或阻之

A.观正浓

B.故时有物外

C.是吾剑所从坠

D.至市小题3: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划两处)。(2分)

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

小题5: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案

小题1:①救济②担任③年、年成④责怪         

小题2:A       

小题3: 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小题4:(1)(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2)像这样找剑,不是也很糊涂吗?        

小题5: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小题1:题目分析:(1)“济”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意思。(2)“任”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意思。(3)岁,古义,年成;今义,年龄。(4)谴,谴责、责怪。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2:

题目分析:A、代词,代二虫斗。B、结构助词,的。C、助词,无意义。D、动词,到----去。例句“之”的意思为“代词,代郑板桥。故,选A项。

点评:“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题。同学们不妨通过卡片的形式,识记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小题3:

题目分析:“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这句话的意思为“现在是什么时候,如果辗转申报朝廷,老百姓哪里还能活啊?”根据意思句子的节奏为“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点评: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小题4:

题目分析:翻译(1)时,注意“去是离任的意思,之是的意思”,还要补充出省略的主语“郑板桥”。翻译(2)时,注意“若是像的意思,惑是迷惑、糊涂的意思”,还要注意“不亦----乎”这一句式。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5:

题目分析:“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分析出郑板桥是“有才”的人;“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文)”分析出郑板桥是“清廉、勤政”的人;“燮开仓赈济”分析出郑板桥是“爱民”的人。

点评:分析文章的人呢物形象,需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围绕这个人写的那几件事来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除了直接对该人物进行描写,还可以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这个人物形象,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这样的人物形象才会丰满。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