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商品房交付使用之日起()日内,将需要由其提供的办理房屋权属登记的资料报送房屋所在地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

A.40

B.50

C.60

D.70

答案

参考答案:C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在西方,王公贵族的园林中经常宴请宾客、开舞会、演戏剧,从而使园林变成了一个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露天广厦,而中国园林并非大众游乐场所。西方园林令人钦佩地用纵横轴线和十字道路解决的交通问题,在中国园林中全不存在,因为这里的人们是“漫步”而非“径穿”。中国园林的长廊、狭门和曲径并非从大众出发,台阶、小桥亦非为逗引儿童而设。这里不是消遣场所,而是退隐静思之地。

人类不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总是与它脱胎的母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才构成文化的延续,形成独特的风格。中国山川秀美,土地富庶,人们理想中的王国是这些秀美的山川湖泽,因此中国园林沿着自然美的形式发展了几千年。中国园林里所种的植物常不带任何人工痕迹,那里没有修剪整齐的树篱,也没有按几何图案排列的花卉,每件景物都恰似出现在画中。欧洲的园林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埃及,那里自然环境远不如中国,雨水稀少,没有大片森林,更无秀美的山川,人们理想的天堂自然是适合农业生产的富庶土地,因而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

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追求一种形式美。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尽管组合变化可以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但仍有规律可循,园内的各组成要素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必须以某种确定的形状和大小镶嵌在某个确定的部位,于是便显现出一种符合规律的必然性。

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园的路子,注重“景”和“情”的关系,即“意境”。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画家、文人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文学的影响,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中国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美,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中西园林形成如此大的差异要从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上来分析。造园艺术和其它艺术一样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又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体系下成长的。从西方历史上看,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理性”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识事物大多借助于直接的体验,认为直觉并非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营造,不免要反映这些人的气质和情操。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造园 “感性”的美学思想。

(取材于《 中西古典园林的审美差异》,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园林内各组成要素必须以确定的形状、大小镶嵌在确定的部位,显示出一种秩序感。

B.中国园林里所种的植物,常不带任何人工痕迹,这是因为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

C.中国的造园深受绘画、诗词的影响,注重对意境的追求,从而创设出诗情画意般的氛围。

D.中国人认识事物大多借助于直接的体验,这种思维方式对中国造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推断下列哪项表述体现了中国园林的建造风格(  )(3分)

A.高大宽敞的环廊提供了舒适的交谈环境,围合出的下沉广场把人们纷纷吸引过来。

B.即使受条件限制,建造在高低不平的地形上,也要刻意追求对称、均衡的形式美。

C.布局千变万化,整体与局部之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很难总结出特定的规律性。

D.硕大的花园,简洁明快的几何化布局,让人一目了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请分条概括中西园林的差异。(4分)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没,曾子独得其传,传之子思,以及孟子,孟子没而无传。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
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张载作《西铭》,又极言理一分殊之旨,然后道之大原出于天者,灼然而无疑焉。仁宗明道初年,程颢及弟颐实生。及长,受业周氏,已乃扩大其所闻,表章《大学》、《中庸》二篇,与《语》、《孟》并行。于是上自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会贯通,无复余蕴。
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传,其学加亲切焉。大抵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六艺之文与夫孔孟之遗言,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唐、幽沉于魏晋六朝者,至是皆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此宋儒之学所以度越诸子、而上接孟氏者欤!——《宋史·道学传序》
材料二:
问: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
如何是道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妇上求。
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二程先生全书》
材料三: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其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朱熹《大学格物补传》
材料四:
“……今晦庵之学,天下之人,童而习之,既已人人之深,有不容于论辩者。而独惟象山之学,则以其尝与晦庵之有言,而遂藩篱之……故仆尝欲冒天下之讥,以为象山一暴其说,虽以得罪无恨。晦庵之学既已章明于天下,而象山犹蒙无实之诬,于今且四百年,莫有为之一洗者。使晦庵有知,将亦不能一日安享子庙庑之间矣。”——王守仁
材料五:
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道。于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达之于上。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呜乎!杂乎释老之言以为言,其祸甚于申、韩如是也。——戴震
材料六:
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待访录》)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回答问题: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宋明理学(心学)有什么共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