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古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

【乙】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公输》)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字的含义。(4分)

①公将之________________

不杀少而杀众____________

③望其旗________________

④公输盘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小题3:甲乙两文有关论战的文字,各自表明了曹刿和墨子的政治主张,请用简练的语言说明。(2分)

曹刿:                                                     

墨子:                                                     

小题4:甲乙两文都涉及到战争,在甲文段中,鲁国凭什么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在乙文中是什么原因促使楚王最终放弃了攻打宋国的决定的?(4分)

答案

小题1:①击鼓  ②把……当作正义  ③倒下  ④ 通“屈”,理屈

小题2:①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没有了。②公输盘一连多次机灵地使用了攻城方法,墨子一次一次地挡住了他。

小题3:取信于民 非攻

小题4:鲁国依靠曹刿沉着、果断地指挥,最终获得战争胜利。楚王知道宋国已做好充分的抵御准备,攻打宋国是没有好结果的,于是放弃了进攻。

小题1:

题目分析:注意词的活用,“鼓”,名词运用:击鼓进军;“义”,名词动用:把……当作正义;“”是通假字,要写出相通字和释义。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所学课文,比较熟悉。解释古文字词,要注意字词的活用,即改变词性使用和通假,平时学习中,要了解古文字词的本义,注意理解在句中的含义,多积累这方面的知识。

小题2:

题目分析:第一句中的“鼓”是动词“击鼓”,“作”为“振作”,“气”为“士气”,“再”为“第二次”。第二句中“九”为“多次”,“设”为“设计”,“机变”为“巧妙的办法”,“距”通“拒”。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在学习时做过翻译练习。翻译文言句子,关键是把字词解释准确和疏通句子,在语法上要遵循现代语言的习惯。

小题3:

题目分析:曹刿在鲁庄公表示体恤民情后才说“可以一战”,说明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思想;从子墨子“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以及“九距”的行为,说明子墨子是坚决反对“战争”的,即“非攻”。

点评:本题不难,两篇文章中人物的思想,学习中教师皆重点讲解过。古代作品,富有一定的思想性,在掌握语言疏通文意的基本上,要对作品的思想性作一分析。

小题4:

题目分析:抓住两文情节上有二个共同点,一是有智者“进言”,二是国君采纳了“建议”,这一切皆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点评:本题不难,抓住两文中关键人物的言行分析即可作答。此题的比较阅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式,比较便于分析问题,在比较中能深入的理解问题。

填空题
单项选择题